去年以來,我國大豆壓榨行業呈現出新的變化,外資比重下降,國有企業異軍突起,民企牢占三分天下。
然而,產能的過剩依然是行業現狀,壓榨國產大豆油企依然困惑重重;限制產能,轉換發展思路或許會為行業開辟新的市場空間。
中國大豆需求貢獻全球經濟
我國的經濟增長對全球經濟做出了積極貢獻,我國對世界大豆的需求就是一個很好的縮影。
我國每年自產大豆量約1500萬噸,其中60%用于食用,40%用于壓榨,折合自產豆油約390萬噸,豆粕500萬噸。可中國一年豆油食用的需求量平均在800萬噸以上,豆粕飼料需求量平均在3000萬噸,并且這樣的需求數字還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呈持續增長的態勢。龐大的缺口只有通過進口大豆或油脂彌補。
2009/2010年度(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我國大豆產量1450萬噸,預計壓榨需求量4500萬噸,其中國產大豆壓榨量保守估計約600萬噸,進口大豆需求約3900萬噸。截至去年12月底,我國從美國采購2000萬噸大豆,其中已完成裝船1300萬噸。其余部分將主要從南美(主要是巴西、阿根廷兩國)市場完成進口。
因此,全球大豆市場就有了需求看中國的說法。我國的強勁需求已成為影響國際大豆市場行情的重要因素,也使得大豆成為全球金融危機下表現最堅強的期貨品種之一。
油廠分布特色鮮明
大型油廠多沿海分布從“中國版圖上的大豆壓榨企業”的圖示中,可以看到我國大豆壓榨油廠的分布。由于近3900萬噸的進口大豆多通過海運方式運輸,因此,就不難理解為何大型油廠都建在沿海港口碼頭設施完備的城市。
國產豆與進口豆分界鮮明壓榨國產大豆的油廠主要集中在我國的東北地區,因為1500萬噸的國產大豆約一半產自那里。黑龍江是國產大豆壓榨最集中的地區,當地油廠以中小型為主,不過產能1000噸/日的油廠也逐步增多,而100噸/日的油廠日漸淘汰。
據統計,黑龍江日壓榨量100噸以上的油廠達87家,日產能累計可達5.4萬噸。
因受沿海地區油廠沖擊及國家政策的影響較大,產能利用率很差,且競爭殘酷,產品主要在本省及周邊省份消化。
這也是我們很難在市場上買到國產大豆油的原因。
國有企業大舉并購
2009年大豆加工企業中,變化最為突出的就是國有企業大舉收購民營企業,尤其以中紡集團為代表,國有企業在大豆壓榨領域中的比重大幅提升。
2009年外資大豆進口量份額下降
據中國飼料在線網統計,2009年益海集團進口量占進口總量的比重為20%,中糧集團為10%,嘉吉集團為9%,九三(沿海油廠進口)為8%,來寶、中紡均為5%,邦吉、青島渤海均為4%,北京匯福為3%,路易達孚為2%,其他油廠合計為30%。與2007年相比,外資進口量份額由44%降至40%,而國有企業由18%提升至23%。
三大國有企業擴張戰略各有特色
九三集團沿海油廠產能利用率大幅提高。2007、2008年九三集團進口大豆量占全國進口總量的4%,而2009年已提升至8%。絕對數量也是如此,2008年九三集團進口大豆量約139萬噸,而2009年增至335萬噸左右。九三集團在沿海地區有三家油廠,日加工產能累計約15000噸,一年按300天正常生產計算,年加工量450萬噸,產能利用率達74%,遠遠高于全國平均產能利用率。
中糧集團發展全產業鏈,進口量保持穩定。2007~2009年,中糧集團大豆進口量每年都保持在420~440萬噸,但是此間中糧集團所占比重從14%降至10%。在很多油廠擴建或收購的時候,中糧集團做起了全產業鏈,近三年來,僅黃海進行了擴建。
2009年中紡集團大舉收購民營企業,收購了沈陽金石、大連連王、福建金石、四川金石、湛江華農、湛江富虹,新收購的油廠與原有的在華東、廣東的油廠,日產能已累計達到2萬噸。此前市場還曾傳言中紡可能還會在山東日照港建廠。故中紡集團由大豆代理進口型成功蛻變成加工型,這也是國有企業比重大幅提高的原因所在。
我國大豆壓榨產業正在形成外資企業40%、國有企業23%、民營企業37%的格局,大豆加工企業的弱勢局面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并且隨著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三足鼎立的局面日趨形成。
產能過剩仍是行業特征
經過2004年的洗禮,又經過2008年的集中改擴建過程,我國大豆加工企業的整體規模水平已大幅提高,3000噸/日以上的油廠已占54%。
我國雖然完成了技術換代,加工能力各方面水平顯著提高,但產能過剩也成為了行業不可避免的事實。
據統計,我國規模以上油廠大豆壓榨總產能達279250噸/日,其中黑龍江地區5320噸/日,沿海地區22.6萬噸/日。若年壓榨時間按300天計算,沿海地區就可壓榨大豆6780萬噸,而去年我國壓榨大豆4200萬噸,這些大豆全部交由沿海地區油廠壓榨,沿海油廠的產能利用率也僅61.9%。產能過剩問題,已得到國家上層的注意,并且出臺了相關限制政策。大豆壓榨產能的過剩,也意味著企業在壓榨行業中的布局結束。企業都想提升自身競爭力,集團式的優勢不言而喻,但在搏擊市場的時候,應該站在我國整個油脂油料的大舞臺來布局。我國的大豆壓榨產業已基本成熟,市場空間變小,而油菜籽、棉籽、葵花籽壓榨領域還需要進一步技術升級、資源整合,市場空間較大。
壓榨國產大豆油企困惑重重
壓榨國產大豆的油廠大都在夾逢中生存。2008年國家的收儲政策,使壓榨國產大豆的油廠范圍大大縮小。2007年以前,遼寧、北京、秦皇島、山東內陸部分地區均會在國產大豆上市之后大量加工國產大豆,到了2008年壓榨國產大豆的油廠只剩下黑龍江、內蒙古及吉林部分地區,2009年雖然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東北油廠補貼收購大豆的政策,但相對進口大豆的低廉價格仍優勢不足,因此國產大豆的壓榨仍集中在黑龍江、吉林。
2008年秋,國家首次進行了大豆保護價收購政策,且收購量占了總產量的一半。守著產區的黑龍江油廠也到了無米下炊的地步,大范圍停機停產。當地的油廠紛紛尋找出路,甚至還曾出現過黑龍江油廠進口大豆的事件,最終因各種原因在大連地區代理加工完成壓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