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已經完成初稿,正在征集8部委的意見,3月底會陸續收集上來,年內出臺的可能性很大。”3月28日,工信部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員向《華夏時報》記者透露。
本報記者獨家獲悉,《規劃》意見稿要求加大中央財政預算和新增投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實行優惠的稅收政策,以加強技術改造,培育、壯大糧食加工業龍頭企業,加強對產區大型糧食加工企業的支持,增強國有企業競爭力。
醞釀兩年之久
事實上,《規劃》早在2009年就開始了前期的調研和編寫工作。
“那年夏天,7月份的一個早上,糧食局就把我叫到國宏大廈開會。”一位糧食加工企業的老總對本報記者回憶稱。
國宏大廈是國家糧食局的辦公地點,據這位老總介紹,當時在國宏大廈C座11層的小會議室里,擠滿了他的同行,與會人員名單顯示,包括中糧集團和京糧集團在內的糧食加工業巨頭幾乎全在列。
當天的會議是由糧食局流通與科技發展司組織的,議題內容就包括編寫《規劃》的意見和建議。
記者注意到,當年討論的《規劃》編寫提綱上面印有“報送稿”字樣,規劃期為2009年至2020年,落款時間是2009年6月29日。據知情人士透露,這份提綱在研討會之前便已報送至國務院及相關部委。
更為官方的會議是在同年8月召開的“糧食加工業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座談會。國家糧食局流通與科技發展司召集了來自吉林、河南等17個省(區、市)糧食局規劃編制工作負責處室處長,當時,吉林、黑龍江、遼寧、內蒙古、山東、湖北、江西7個省(區)糧食局已完成《規劃》初稿,與會的17個省(區、市)均表示將按照要求在2009年9月20日之前上報《規劃》。
本報記者從相關部委獲悉,2009年12月23日,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會同國家糧食局、農業部召開了《規劃》征求意見會,與會的還有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商務部、人民銀行等部門的相關負責人。
之后,國家糧食局將《規劃》編制和上報工作轉交給了工信部,工信部成為這項任務的牽頭人。當時坊間稱,工信部已將《規劃》上呈國務院。但時至今日,國務院有關部門并未頒布此文件。上述工信部官員解釋稱,一項中長期的規劃需要較長時間的調查和研究。
扶持龍頭企業
記者獲得的《規劃》征求意見稿中提到了我國糧食加工業存在的問題,比如“糧食初加工能力嚴重過剩”,產業鏈條較短,資源利用率偏低,生產經營方式粗放,精深加工水平低,產業結構亟待調整等。
對此,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宋丹丕表示,從總體上來講,我國糧食初加工能力是過剩的,還都是傳統的加工業,有一些企業生產水平和設備水平比較落后,特別是近年來糧食加工業發展較快,存在落后產能加速擴張的問題。
即使拿糧食加工技術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的廣東省來說,其生產規模大,產量高、質量好的大型糧食加工企業數量也并不多。以大米加工業為例,目前廣東全省稻谷加工100噸/日以上的企業數量僅占7.1%,92.9%的稻谷加工企業規模在100噸/日以下,15.4%的稻谷加工設備為日處理50噸以下的小機組。
“這些中小型糧食加工企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設在糧食批發市場、鄉村的小型稻谷加工企業,存在設備陳舊,生產規模小,技術水平低,產量低,質量不高,容易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廣東省糧食系統的人士坦承。
在宋丹丕看來,國家有關部門會逐步淘汰糧食加工業中的落后產能,小型的糧食加工企業占整個糧食加工業的產能和產量的比重將呈下降趨勢。他表示:“這需要一大批行業的龍頭企業來帶動整合產業的發展,國有和民營大型企業應該發揮主導作用。”
《規劃》征求意見稿中要求:“加快培育國有和民營加工龍頭企業,提高產業集中度,加大加工企業技術改造力度,形成一批基地、規模、產品合理,綜合利用和節能優質企業,提高糧油加工業集約化程度。”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規劃》意見稿提出,要加大中央財政預算和新增投資。此外,宋丹丕還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應該在稅收上給予糧食加工企業一定的優惠。據悉,我國已經將部分糧食加工業的增值稅從17%降至13%。
“在糧食初加工上,有關部門已經給了些優惠,但業界希望給更多的優惠。”宋丹丕對本報記者說,“糧食加工業是微利行業,平均利潤率只有1.5%左右,但它關系到國計民生、市場穩定和糧食的安全,應該加大扶持力度。”
而率先出臺的《廣東省糧食加工業發展規劃(2009-2020年)》,在“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方面則有更為明確的表述:鼓勵糧油加工企業自主創新,對研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所發生的各項費用爭取國家支持,可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對符合國家高新技術目錄并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引進的糧油加工設備,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