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游壓榨利潤還是偏低,何況豆粕價格略有回落,而且7、8月份美國大豆價格都是高位,”申銀萬國大豆期貨分析師胡安韜接受《大眾證券報》采訪時說,國內壓榨利潤持續低位,壓榨企業需求下滑導致進口量偏低,以及采購淡季也是導致此次進口減少的部分原因,但11、12月是美豆上市的主要時間,一般國內會在那個時候進行采購。
我國大豆進口量約占國內總量的80%,其中美國大豆約占國內總量的1/3 ,在今年7月大豆進口量創下535萬噸的年內高位后,已連續第二個月進口量減少。由于美國公布的8月供需報告中各數據全部低于7月預測,推動大豆走出一波強力牛市,于8月31日達到階段性高點1465.0美分/蒲式耳。
我國9月進口大豆數量少于8月的451萬噸,1-9月大豆進口同比減少了6.1%,至3771萬噸,wind數據顯示,9月美豆進口成本均價4318元/噸,低于8月的4414元/噸,胡安韜告訴記者,如果國內企業在國慶節進行美豆11月份點價的話,進口成本也就3800元/噸左右。
“9月份采購的美國大豆價格下降,有助于減輕輸入性通脹,利于通脹放緩,”胡安韜說,“通脹放緩是滯后進口成本2個月左右的時間,就是我們看到9月價格下滑,那么應該是11月份左右CPI回落。”
進入9月,國內大豆期貨價格主導因素轉為系統性風險,其和國外市場的共振作用加速了大豆期貨的下滑。在USDA9月供需報告利空和歐債危機的雙重影響下,美豆11合約單月下跌19.10%至1179.0美分/蒲式耳;而大連商品交易所的大豆1205合約9月跌幅為9.88%。業內人士認為,由于最新美國公布的USDA10月供需報告對大豆偏利多,大豆期價短期內會有企穩。
“豆粕和玉米的供應量會增加,成本會細化、下滑,那么飼料加工的成本就會下來,如果飼料成品價格變化不大的話,企業利潤率會上升,”胡安韜最后補充。
有消息稱,國儲已經購買了10-12萬噸巴西豆油和70-80萬噸美國大豆,同時購買了大約150萬噸美國或阿根廷的產地可選玉米,為補充國家儲備庫,國儲正在求購高達200萬噸大豆和70萬噸豆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