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海嘉里、中糧集團位于江津的食用油加工基地陸續投產,重慶本土品牌“紅蜻蜓”也坐不住了。近日,來自重慶糧食集團境外優質油料基地的第一批大豆,已于國慶節前從巴西運抵國內,目前正在加工過程中。這將為“紅蜻蜓”在激烈競爭的國內食用油市場加上最重要的砝碼。
重慶糧食集團人士透露,首批境外優質油料基地大豆共計26萬噸,第一船裝載有6.5萬噸,其余的大豆也將在今年運抵國內。此舉不僅能夠保證重慶食用油的供給問題,還能填補國內油脂消費所存在的缺口。
目標5年內可叫板跨國糧商
在糧食集團的規劃中,糧食集團經營油脂油料的總量也將以此為依托,沖擊千萬噸大關。來自糧食集團的消息稱,明年計劃經營境外大豆200萬噸,未來4年將達到700萬~1000萬噸。對于糧食集團來說,海外業務的開展,只是糧食集團為紅蜻蜓“起飛”搭建的第一步階梯。
根據糧食集團的初步規劃,2013年,將力爭實現紅蜻蜓國內上市,并以紅蜻蜓公司為載體,通過并購、控股、參股等形式,特別是強強聯合,對紅蜻蜓公司所處的產業進行整合。未來5年內,將紅蜻蜓打造成糧油行業中的強勢品牌,創造國際知名品牌,集團躋身于全國先進企業行列,成為能與跨國糧商相競爭的糧食企業。
而在此之前,紅蜻蜓食用油年生產能力為預榨30萬噸、精煉20萬噸、灌裝55萬噸,2010年年銷量大約為20萬噸,在國內處于中等水平。
布局須加速全產業鏈建設
如果糧食集團期望通過拓展廣建基地、開展海外貿易全面提升其在全行業的地位,那么,必須快速進行一系列的戰略布局。
“在食用油行業中,整個產業鏈構成相對復雜。”重慶市糧油行業協會秘書長陳亞娣說。
站在國際糧商的高度來講,首先需要擁有自己的基地,通過基地生產并收購原材料開展相應的貿易,精熟大宗產品的期貨交易;而后,建立貫穿全球的物流通道、存儲基地,開展粗加工、精煉等業務;最后是把控市場終端。在這條產業鏈上,大豆可以指向期貨市場,粗加工產品毛油可以向全國油脂企業供貨,而精煉出來的小包裝產品則直接面向市場。
目前,包括中糧、中紡、益海嘉里、嘉吉在內的國內四大糧商無不精于此道。與這些巨頭相比,紅蜻蜓現在還是“小弟”.在此之前,紅蜻蜓的重心主要是通過購買國內糧商以及各地加工廠所生產的毛油進行精煉加工而后銷售,其他板塊正在建設。
筆者了解到,伴隨著海外大豆基地首批大豆交割,重慶糧食集團在物流港口、期貨交割倉庫以及粗加工、精煉加工基地方面的建設均已經悄然推進,整體投資將超過20億元。
縱深重慶油脂市場面臨大戰
掌握油源、拓展基地,對重慶糧食集團來說,是不得不為之。國內四大糧商中,已經有兩家“兵臨城下”,西南地區的油脂市場面臨非常激烈的競爭。
2010年,福臨門的母公司中糧集團、擁有金龍魚的益海嘉里雙雙宣布落戶江津雙福。近日,筆者通過重慶市商委糧油調控處確認,自今年5月以來,這兩大糧商打造的糧油基地均已陸續投產。其中,益海嘉里的基地設計產能達到了年產15萬噸,而中糧集團投資6億元所建的加工廠,每年可精煉小包裝食用油20多萬噸。
除此之外,區域品牌湖南巴陵油脂也已投下2億元,在涪陵打造加工物流基地,生產規模也是15萬噸/年。
生產規模龐大,并且個個都瞄準了紅蜻蜓的大本營西南市場,中糧集團更是一度放話要拿下西南市場50%的市場份額。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紅蜻蜓的一系列布局都是求生之舉。”重慶市商委糧油調控處處長李瑜輝告訴筆者,2010年,重慶食用油消耗量為38萬噸左右,雖然紅蜻蜓在重慶市場上有著驚人的號召力,但重慶70%的食用油仍然來自外地。
目前,以上三大基地如果全面投產,生產規模將超過50萬噸。根據重慶糧食集團提供的數據,2010年,紅蜻蜓的年銷售總量為20余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