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各方聲音爭論激烈。無論是因為監管不力、法律缺失、技術空白還是道德淪喪,結果是,“問題油”一直存在,消費者完全沒有“安全感”,既然真偽難分,那么自然也就開始懷疑市面上的食用油甚至是名牌食用油的安全性,如此下去,地溝油、潲水油的“波濤洶涌”很有可能會影響到整個食用油行業的發展,給整個食用油行業、餐飲業甚至食品加工業帶來一場風暴。
新浪微博的部分網民對此發表了他們的看法。
涅復生:今天出去吃中午飯,路過一糧油店聽店家對店外的大叫:泔水油的是香滿園的。地溝油搞成的食用油,損害的不僅僅是食用者的健康,也是企業的品牌形象,以及各食用油銷售商,為什么受損企業沒有從下到上形成一種維護企業品牌的合力呢?銷售者或企業生產廠家應該最清楚如何鑒別吧?
louisss_wang:事實又一次堅定的證明,360行,行行出狀元,只要注重提高自身創新能力,提高科技含量,在本領域中堅持到底,總有迎來飛速發展的那一天,即使是再上不了臺面的事情,只要做大了,都可以洗白。也許地溝油廠家最后成為了與金龍魚,福臨門,魯花等大牌食用油廠商起名的世界知名食用油提供商呢。
hh2012hh:避免吃到地溝油的方法:1。不外出用餐,2,自家煮飯不用油(原因是既然真假難辨,我懷疑市面上所有的食用油都是地溝油,包括各大名牌?。?
縱觀食品行業,不難聯想到橫掃了整個乳制品行業的三聚氰胺事件,“三聚氰胺”事件在乳品行業內部被稱為中國乳業的“9·11”,調查數據顯示,2008年9月乳制品和液體乳的產量同比增長率為-13.30%和-18.67%,10月降為-28.83%和-32.49%;11月為-22.47%和-26.56%。給全行業造成了數百億的損失。而當時全國共有的175家嬰幼兒奶粉生產企業中,其中66家企業已被停產。
一場“三聚氰胺”風波,讓中國乳業“焦頭爛額”,也讓消費者陷入極端恐慌之中,一方面是減少乳制品的消費,另一方面是對國外品牌的盲目追求,使得國內市場急劇下滑,國內乳業的恢復和發展更為艱難。
近幾年,食用油的消費量越來越大,進口量也逐年增長,而國內生產量卻稍有萎縮。雖然食用油是生活必需品,與乳制品的消費性質與消費需求有所不同,人們不能不吃油,也不能全部依靠國外進口供給,但是從眼下“問題油”事件的嚴重性和大眾對健康追求的觀念層次來看,消費者也極有可能更樂于接受國外食用油、追求“洋品牌”,以至于在食用油行業上演一出“三聚氰胺”風波,到那時,不僅食用油行業的發展受到影響,恐怕還會給餐飲業甚至食品加工業帶來一場風暴吧。
總而言之,希望相關部門和食用油企業高度重視地溝油事件,能夠傾人力、物力、財力之所向,早日解決食用油問題,維護百姓的餐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