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以前,菜油本是我國第一大油脂消費品種,而十年間菜油市場退化,產業落后,菜油份額已從老大降至第三。
“兩年前的11月20日,中糧集團黨組審議通過中糧油菜籽業務發展戰略,并推動沿江菜籽油戰略的全面實施”,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表示,中糧提出了“三不允許”:不允許國內菜籽油變成原料進口的油種,不允許外資進來占領菜籽油市場,不允許農民種菜籽種不下去。
國內菜油產業“小、散、亂”
據悉,這四家工廠中糧總投資超過20億元,其中巢湖、黃岡、荊州三地產業園一期均為30萬噸油料蛋白和24萬噸飼料加工項目,油料蛋白加工項目今已投產,飼料加工項目預計將于2012年6月建成投產。重慶工廠一期為18萬噸/年油脂精煉項目、37.5萬噸/年食用油灌裝項目,是我國西南地區灌裝能力最強的工廠。
我國菜油籽種植廣泛分布于長江流域,產量長期居世界一二位,近年來,由于種植和收割機械化程度低,菜籽種植比較收益低,種植面積和產量徘徊不前。2001年,菜油占國內油脂消費份額37%、豆油25%、棕櫚油15%.而到2011年,菜籽油在國內油脂供應的占比下滑到23%,居大豆油、棕櫚油之后。
據業內人士介紹,全國大概有2500家菜油加工廠,但是多為小工廠,每年開工工期僅四個月左右。“菜籽加工行業小、亂、散狀況非常嚴重,而且落后產能比較多,效益較差。”也是在這種市場無序狀況下,市場收購價格不穩定,“賣難價低”等問題出現影響了農民種植積極性,直接影響到菜籽種植面積和產量。
農業部數據顯示,今年全國冬播油菜播種面積約1.07億畝,略高于上年度的1.03億畝。但中華油脂網分析指出,由于油菜種植成本不斷增加,且種植收益不及小麥,農戶種植積極性難以大幅提高,預計實際種植面積難以達到農業部預估,油菜籽產量面臨逐年減少的困境。
中糧發力菜油收復失地
“兩年前我們就下定決心發展菜油產業,在內部做了菜油戰略和調整,推動沿江戰略的實施。”寧高寧表示。
這也是十年來在眾多外資油種搶占中國市場之際,中國企業開始大舉在菜油上反擊。記者了解到,近兩年沿海非菜籽主產區菜籽壓榨能力劇增,這些工廠主要以壓榨進口菜籽為主,這為進口菜籽大舉入關做好了鋪墊。油脂網分析,沿海非菜籽產區大量進口的菜籽,已經與國產菜籽形成正面競爭。業內亦擔憂,在大豆已高度依賴進口后,大量進口油菜籽,將對國內油菜產業帶來更大沖擊。
據中糧介紹,此次四工廠投產后,中糧菜籽油產能達300萬噸/年,成為國內最大的菜籽油加工企業。項目投產后,按收購國產菜籽100萬噸、收購價格比托市價每噸高出近100元,可直接為農民增收近1億元。按畝產140公斤計算,每戶平均3畝地,直接帶動200多萬戶農民增收。
據悉,中糧2009年就提出,在3-5年內,中糧菜籽油主產區將控制18家工廠、350萬噸產能,占國內菜籽20%市場份額,成為中國菜籽行業的領導者。而兩年之后,隨著四工廠的投產,中糧目前已經掌握16家菜籽加工廠,300萬噸年產能,中糧菜籽油戰略骨干架構基本搭建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