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中國出口量最大宗的商品已經從波音變成大豆,讓人驚嘆傳統農業竟然超過了高科技。其實傳統行業從來就不是明日黃花的代名詞,特別是當他們被新技術武裝之后。
巴菲特可不看什么高科技,他投資的企業中包括可樂和冷飲,還有鐵路交通等也是基礎性行業,要不是前兩年投資了IBM,大家還會以為他討厭高科技。其原因可能是人們對高科技公司寄予了過高的熱情,巴菲特很難在該領域尋找到便宜的投資標的。另外高科技面臨的不可測因素過多,發展方向不明,這也不符合他的投資哲學。
而相對于這些標榜高科技的公司,傳統行業卻顯出持久的生命力,因為一直為人所需。山東一家肉雞養殖行業上市公司董秘與記者交流時認為,養殖業將會因為需求增加持久繁榮,而紙媒卻可能因新媒體的挑戰失去領地。
這些傳統行業并非固步自封,當他們本身的需求穩定而持續,同時又采用了新技術時,就爆發出驚人的生命力。大豆使用轉基因技術就是其中一例。
美國大豆普遍采用轉基因技術,產量提高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節省勞動力,包括不用除蟲、除草等。這些環節不僅直接節省了成本,更使得農場種植規模擴大,規模效益更為明顯。
南美國家的農業近年來風生水起,也與轉基因技術的普遍應用有關,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國因此成為中國進口大豆的主要國家。但是歐洲傾向于排斥轉基因技術,適合大面積耕種的土地也較少,因此落在了美洲國家之后。
轉基因技術在中國是個難以展開的話題,一旦有人提倡,就會被口水淹沒,這里面包含了太多誤解和陰謀論。而現實是轉基因技術普遍使用的國家在農業領域占據了優勢,而中國本土大豆市場幾乎喪失殆盡,可見正視轉基因才是更為現實的策略。人類已經通過馴養改變了如此多動物和植物的秉性,如今轉基因技術也可能是最新一波的馴服,片面拒斥和害怕并不能解決問題。
據前面提及的肉雞類上市公司董秘介紹,養雞行業的技術一直在快速發展,現在白羽雞的養殖周期只需要42天,就是多年來持續技術進步的結果。“雞吃得比人都好,微量元素配比非常精確。”大規模養雞的成本下降到使原來的養殖主體農戶停止了家養,并開始成為購買者。
這就是傳統行業的魅力,他們不用考慮是否會消亡的問題,只要經營得當,在競爭中占有優勢就有飯吃。而隨著新技術的使用,這些行業也在悄然生變,甚至脫胎換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