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豆壓榨行業在2014年挨過了虧損的大半年后,并沒有如同2013年8月后一樣幸運地迎來扭虧為盈的拐點。日前,在由日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主辦,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魯證期貨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的“2015年度大豆及油脂市場發展研討會”上,國家糧油信息中心處長張立偉表示,除了部分企業在11月獲得短期盈利外,大部分企業在2014年處于虧損狀態,根據初步估算,2014年全國大豆壓榨行業虧損200億元左右。
張立偉認為,2014年全球大豆連續第二年增產,價格本不應走高,然而2014年年初,市場炒作美豆庫存創出新低紀錄,加之美國大豆出口量繼續大增,國際大豆價格上揚。與此同時,國內大豆產品價格走低,因此國內壓榨企業出現巨額虧損。
“盡管在2014年下半年,國際大豆價格出現巨幅下跌,但由于采購與運送到港之間存在時間差,國內大豆成本真正降下來的時候已經是11、12月,部分壓榨企業曾在去年11月出現短暫盈利。”張立偉表示,大多數企業在國際大豆豐收的預期下并未參與點價,在2014年被迫高價購進原料。
據統計,2014年我國進口大豆7140萬噸,同比大幅增長802萬噸,但國內的消化能力遠沒有跟上來,國內市場大豆供應過剩。同時,2014年,我國大豆壓榨能力已經達到1.44億噸,壓榨能力增加導致豆油、豆粕均供過于求,行業內企業惡性競爭。豆油和豆粕價格在去年均出現約1000元/噸的下挫,全年呈現振蕩下跌趨勢。
然而,2015年不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大豆都很難說能迎來拐點。目前我國大豆進口量已經占全球大豆進口量的65%,且比重仍有繼續增加的趨勢。張立偉表示,由于去年進口量增長的802萬噸中有200多萬噸轉入庫存尚未消費,同時我國實行托市收購以來,大豆庫存量大幅增加,目前國內大豆庫存總量高達1800萬噸。雖然目前我國已取消了大豆臨時收儲政策,但以前托市收購的大豆仍會繼續通過拍賣方式流向市場,國內大豆供應充裕。預計2015年我國大豆進口量增幅不會太高,增長量可能為60萬噸,總量約7400萬噸。
去年國內取消大豆臨儲收購政策后,市場各主體對國產大豆的收購量大幅下降,國產大豆收購價格持續走低。對此,張立偉解釋,受進口大豆價格和國內油粕價格不斷下跌的影響,油廠壓榨國產大豆持續虧損,收購積極性降低,大部分大豆都還在農戶手中。大豆市場的冷清導致大豆收購價格不斷下降。
在需求不振的同時,國產大豆市場供應量卻仍在增長。但由于其價格遠高于進口大豆分銷價格,相比之下,企業和貿易商收購國產大豆的積極性下降。目前部分進口大豆已經流入食品領域,搶占之前部分國產大豆的市場份額。
在國際方面,2014/2015年度全球大豆連續第三年大幅增產,產量超過3.1億噸,庫存消費比超過31%。目前看來,今年南美大豆再次增產已成定局,美國大豆種植面積可能繼續增加,全球大豆供應將呈現過剩局面。總體而言,2015年國際市場大豆價格很可能振蕩回落。
張立偉表示,短期來看,美國大豆消費需求強勁,在南美大豆集中上市銷售前,大豆價格維持振蕩運行的可能性較大,振蕩區間將在950—1050美分/蒲式耳;4—5月南美大豆集中上市,美國大豆開始播種,美盤大豆期價可能再次跌破900美分/蒲式耳;在6—8月美國大豆生長關鍵時期,由于產區天氣的不確定性,大豆價格將再次進入振蕩行情,振蕩區間為900—1100美分/蒲式耳;9—12月美國大豆上市銷售后,大豆價格可能再次下跌,底部區間800—850美分/蒲式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