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豆價位偏低是因為進口美國大豆所造成的?顯然不是!提出這個問題的網友想來是對我國的大豆進口現狀了解甚少!如果說以前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還是持有疑慮的話,而今真的可以確信的說,即便不進口美國大豆,我國大豆價位還一樣不能夠上漲!為什么?因為當下我國的市場就是該問題的寫照!這已經不再是假設推論了,而是事實。那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為什么在丟掉了來自美國方面3300多萬噸的大豆之后,我國大豆價位為什么還能保持穩定。
我國優化了種植結構,提高了國產大豆產量
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在今年突發中美貿易緊張之后,我國在意識到未來面臨我國可能喪失美國大豆源的情況下,積極發展我國大豆產業,對河南、安徽、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積極動員,擴增大豆種植面積,而大豆產量也在今年面臨自然災害的情況下由原來的1300多萬噸來到了今年的預計1500萬噸。同時我國也在積極發展我國大豆科研育種工作,比如說今年由黑龍江省農科院牡丹江分院和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共同培育的高油高產突破性大豆新品種“東生79”,通過了黑龍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該品種平均脂肪含量為24.16%,填補了黑龍江省大豆品種脂肪含量沒有突破24%的空白,比當前我國普通大豆油量高出了3-4%。
積極拓寬我國大豆進口渠道
在我國對美國貿易進行反制裁之后,美國大豆成本增加了25%的關稅,價位也由原來的低于我國每噸200-300元,轉換為了高于我國大豆200-300元,美國大豆的價位優勢已經完全喪失,雖說我國沒有明確禁止進口美國大豆但是如今的局面下,也不會有企業去放著低廉的大豆不用,反而去進口美國大豆吧。為解決國內大豆短缺性問題,我國擴大了巴西方面的大豆進口額度,從原來的每年5500萬噸,在今年加大進口力度后,有望提升至6500萬噸。同時提高了阿根廷方面的大豆進口額度。此外,拓寬了俄羅斯,印度、日本、烏克蘭等國的大豆進口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國內大豆短缺性問題。
縮減國內大豆消耗
對于我國來說大豆消費去向的大頭也是飼料方面,為緩解我國大豆危機,今年我國飼料協會重新制定了我國的飼料標準,其中最為顯著的是降低了飼料中蛋白含量,新標準在全行業全面推行后,養殖業豆粕年消耗量有望降低約1100萬噸,帶動減少大豆需求約1400萬噸,對于保障我國飼料和養殖業蛋白原料供給和提高利用效率,將發揮積極作用,此舉一方面緩解了我國大豆供給水平,另一方面也促進了我國飼料水平的發展綜上來說,在我國實施了上述一系列的舉措之后,我國今年國產大豆增加量,加上國內大豆用量縮減量,還有拓寬渠道進口增加量合并起來甚至有望超過美國方面所缺失的3300多萬噸大豆,如此一來足可見我國對于美國大豆的依賴性并非不可替代。此時您還會認為我國大豆價位偏低是因為進口美國大豆所造成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