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以來,豆粕行情可以說是急轉直下,而且還跌破了3000元/噸的大關,并且在8月中旬的時候跌至年內低點。
但這還不是最糟的,最糟的是,后續來看,也幾乎沒有什么利好事件。
一方面是國內供應壓力山大,豆粕已出現明顯脹庫壓力。
截至8月下旬,國內主要油廠豆粕庫存已達到了153萬噸,同比增加了約75萬噸,也較近3年的平均水平高出了74萬噸,處于歷史高位。
脹庫壓力十分明顯。
但是下游走貨卻十分緩慢,一是整體需求下滑,經銷商備貨較為謹慎,盡管油廠不斷催提貨,但進度依然緩慢。
二是生豬養殖雖然扭虧為盈,但是養殖戶也較為謹慎,無論是壓欄還是補欄都并不夸張,所以飼料企業也多按需備貨,并不急于囤貨。
另一方面,進口大豆到港壓力依然不輕。
尤其是三季度,是進口大豆到港旺季,月均到港量近千萬噸,使油廠進一步承壓。
并且隨著美豆的豐產預期不斷被印證,國際大豆價格也頻頻走弱,也使得豆粕遠期壓力山大。
這么看來,豆粕似乎是很難抬頭了,但是就在8月末9月初的時候,國內豆粕突然出現了上漲。
雖然說漲幅不大,但是全國43%蛋白豆粕均價回升至2960元/噸,而其中最高價格已漲至3150元/噸。
這對于豆粕市場來說,可是久違了的行情了。
市場情緒也不禁被調動起來,要知道,豆粕從低點反彈的奇跡在去年曾多次上演。
那么,這一次是否會再次上演奇跡呢?
很遺憾,在沒有其他突發因素的情況下,豆粕恐怕很難再現奇跡。或者說,這次的上漲多半是回調,而不是反轉。
本次豆粕突然上漲,主要是基于兩個原因:
一是下游走貨增加。
本著傳統的“金九銀十”,雖然說增量不是特別大,但是確實下游需求有一定增長,從而帶動豆粕走貨速度加快。
二是美豆利空出盡。
正如之前所說,雖然各種消息表明,美豆的豐產是大概率事件,但是這一消息已逐漸被市場消化。
而相反,最近卻有了新的預期。
一方面是美國部分地區出現了干旱,雖然說目前來看,影響不大,但是也為美豆的豐產能否兌現蒙上了一層面紗。
另一方面,巴西持續的高溫干旱天氣或將影響南美大豆的播種,也使得全球大豆行情出現了波動。
于是借著國際大豆的止跌企穩,國內豆粕市場也出現了抬頭跡象。
但為什么說奇跡很難再現呢?
因為雖然后續大豆到港進度變緩,能緩解部分國內豆粕的庫存壓力,但是卻很難扭轉國內供強需弱的局面。
尤其是目前豬價滯漲,也使得養殖端變得更加謹慎小心,所以盡管后續是需求旺季,但估計提振有限。
而油廠方面,雖然壓力較大,也有一定挺價意愿,但是后續巴西豆大量到港,其水分高且不耐儲存,油廠開機率大概率仍維持高位。
那么,這也就意味著豆粕的庫存供應依然不小。
所以盡管豆粕近日出現了抬頭跡象,但多半屬于超跌后的回調,且后續來看,供應壓力依然龐大,需求提振有限,所以大概率仍是弱勢震蕩的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