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蒸發1466億,“豬茅”股價大幅走低,養豬不是一門好生意了?
當“最強豬周期”開始進入下半場,伴隨著豬價的持續下跌,如今連“豬茅”牧原股份也開始頂不住了,市值在短短3個月的時間就蒸發了1466億。
3個月蒸發1466億!“豬茅”也頂不住了
以往由于股價的堅挺,“豬茅”牧原股份在整個養豬板塊中一直都是獨特的存在。
不過就在最近,堅挺的“豬茅”也頂不住了,股價開始大幅下殺。
5月24日,牧原股份開盤后股價直線跳水,沒過多久就觸及了跌停板,截至收盤,牧原股份當日股價大跌了8.58%,市值在一天內就蒸發了325.6億;而在次日,牧原股份股價再度大幅低開3%,不過受到市場大漲的帶動,牧原股份收盤小幅上漲了1.72%,略微收復失地。
雖然這兩天的跌幅較大,但這并非是牧原股份第一次出現股價調整了。
根據數據統計顯示,自從2021年2月創出了131元的歷史高點后,牧原股份的股價就開始震蕩下行,再加上近兩天的加速調整,其股價相較于高點已經回調了27%,市值也較高點蒸發了1466億。
是什么導致了牧原股份的股價大幅下跌?
答案是跌跌不休的豬肉價格。
當前,“最強豬周期”已經進入到了下半場,豬價也進入到了下行周期當中。
根據數據統計,自從2021年春節前夕最高沖到了36.95元/公斤之后,豬價就開始快速回落,如今僅僅過了4個月的時間,生豬價格就跌到了18.59/公斤,較高點價格接近腰斬。
不過,豬價下跌恐怕還不是最要命,更令人絕望的是由于前幾年的擴產,短期內生豬的供應可能還會越來越多,再加上養殖戶擔心豬價下行加快了生豬的拋售,未來豬價可能還會繼續下行。
綜合預期下,“豬茅”頂不住也在情理之中了。
豬價下行,影響的可不止股價那么簡單
雖說在豬價下行的影響下,牧原股份的股價出現了大幅的回落,但這可能僅僅只是開始,因為豬價下行的影響可不止股價下跌那么簡單。
當下,豬價下行對牧原股份有兩大方面:
第一,盈利;
第二,債務。
盈利方面,作為養豬行業的絕對龍頭,牧原股份采取的是“自繁自養”的模式,成本較低,在近期豬價下行的大環境下,牧原股份一季度的凈利潤仍有69.63億,比溫氏股份、新希望、正邦科技這三家豬企加起來還高。
不過,如果豬價繼續下行,一旦擊穿成本價,那就很難說了。根據牧原股份的回應,其一季度的生豬成本價格為16元/千克,目前生豬的價格距離其成本線已經很近了,但當前豬價仍未有止跌的信號,若未來豬價延續當前的趨勢繼續向下,賺錢的“豬茅”恐怕就要虧大錢了。
而在債務方面,根據2020年的年報數據顯示,近年來牧原股份的債務迅速飆升,在2016年時,其負債僅有72.7億,但到了2020年,其負債就飆升到了565.2億,是2016年的接近8倍。
擴建產能在豬價上行的時候固然是好的,但一旦豬價進入下行周期那就很難說了。
目前,牧原股份的固定資產和在建工程合計為862.14億元,相較2019年同期的180.64億元大幅增長了377.27%;在關鍵的生產性生物資產方面,牧原股份由同期的13.4億元增長至如今的80.69億元,增幅高達502.16%。
如果未來豬價下行并且跌穿了成本線,這些擴建的產能未來可能會成為壓在牧原股份身上的大山,彼時牧原股份可能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
產能,這是所有豬企必須考慮的問題
在養豬行業,有一個所謂的“四年周期理論”,也就是豬肉從低位上漲到高位下跌,一個完整的周期大約是4年,而且一般是兩年時間上漲,兩年時間下跌。
這個周期規律,上市的豬企們不可能不懂,但是它們在明知道豬周期即將見頂的情況下,卻依舊大舉擴產,最終在豬價下行的時候才意識到情況不對,但此時想要行動恐怕已經為時已晚。除了牧原股份以外,現在豬企們已經出現了“越養越虧”的情況。
“一擁而上,一地雞毛”的故事,在各行各業已經不是新鮮事,如今養豬行業也在上演著這個故事。
在豬周期下行的大背景下,豬企們出現巨虧已經在所難免,但更應該讓各大豬企反思的是,到底該如何擴產才是最合理的方式。
一周熱點
- 2021-05-28聯合國糧農組織官員稱中國將推動全球玉米貿易增長7%
- 2021-05-28從玉米到銅等大宗商品開始降溫,市場聚焦中國調控
- 2021-05-28截至5月19日,阿根廷農戶已銷售1940萬噸2020/21年度大豆
- 2021-05-28美國私人出口商對未知目的地售出152,400噸玉米
- 2021-05-282021年5月27日世界主要期貨收盤價格一覽表
- 2021-05-28美國對華大豆出口最新統計:對華銷售總量同比增長1.42倍
- 2021-05-28截至5月20日當周,中國買入2萬噸美國新豆
- 2021-05-28國內大豆供應無虞 綜合施策做好保供穩價
- 2021-05-27巴西帕拉納州已經損失約40%的玉米,但損失可能甚至更大
- 2021-05-27南美專家:玉米價格高企,蠶食巴西家禽養殖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