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播放器av少妇影院-欧美xxxxbbbb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www.jhygf.com

中國飼料工業信息網logo

糧倉實 肉庫足 奶罐滿

來源: 農民日報   作者: 李昊   時間: 2022-07-18
內蒙古自治區地處北緯37°-53°之間,光能日照充足,農牧業資源豐富,處于世界公認的玉米、馬鈴薯、肉牛和奶源黃金生產帶。擁有世界上最優良的牧場,是全國耕地保有量過億畝的4個省區之一。全國1/4的羊肉、1/5的牛奶、2/5的羊絨來自內蒙古,是國家名副其實的“糧倉、肉庫、奶罐”。
 
2021年,內蒙古第一產業增加值2225.2億元,比十年前增長53.7%;全區農牧民可支配收入18337元,比十年前增長130%;全區糧食產量768.06億斤,連年豐收;全區豬牛羊禽肉產量270.3萬噸,實現“十七連穩”;全區牛奶、羊肉、羊絨、葵花籽、雜糧雜豆等加工產業規模居全國第一,乳業成為超千億級產業……這組亮麗的數據,彰顯著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農牧業的累累碩果,亮出了內蒙古農牧業綠色高效發展的底牌。
 
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全區上下勠力同心,走出一條符合戰略定位、體現內蒙古特色,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蹄疾步穩。
 
田疇沃野糧滿倉
 
過去的內蒙古,曾經長期吃國家的返銷糧,如今一躍成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家住巴彥淖爾市臨河區新華鎮新樂村的種糧大戶秦偉,今年將70畝都交給了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進行了土地托管,他告訴記者,十年前一畝小麥只能產糧700多斤,現在能產1100多斤,再加上糧食補貼,價格逐步上漲,種糧可是比以前收益多多了。
 
“從一開始小麥種植用的‘永良4號’種子,到現在的‘寧春3015’‘巴麥3號’,種子與我們當地的土壤條件越來越適配,抗堿、抗倒伏的能力逐漸增強,而且現在種地高科技可多了,天上飛的無人機在給打藥了,播種收割都是大型機械,我們以前那種面朝黃土背朝天,麥地里那種悶熱的日子再也不用過了。”秦偉坦言。
 
天上飛著無人機、農民手里操作著APP、田間裝著溫濕度傳感器……像這樣“科技范兒”十足的場景在內蒙古隨處可見。好多種了大半輩子地的農民實現了從靠經驗到靠科技、從傳統農業“看天”向智慧農業“看屏幕”的轉變。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的轉變,是內蒙古邁向農牧業現代化的一個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發力,特色產業發展格局加速構建,豐收豐產進一步筑牢了糧食安全“生命線”,內蒙古邁向農牧業現代化的步伐更加鏗鏘有力。2021年糧食產量3840.3萬噸,比2012年增長51.8%。全區糧播面積連續6年穩定在1億畝以上,糧食產量連續4年超過700億斤、居全國第六,年外調糧食400億斤以上,是國家8個糧食規模調出省區之一。
 
內蒙古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共建成高標準農田4589萬畝,實施黑土地保護利用132萬畝、保護性耕作1875.1萬畝,帶動全區耕地地力提升0.46個等次。深入開展優勢糧油作物綠色提質增效技術推廣工作,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15年的51.8%提高到57%,全區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由2015年的81.3%提高到86%,土地上“燃起”科技力量。
 
同時,內蒙古大力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建成9個國家級良種繁育基地,15個國家級核心育種場和5家種公牛站。加快推進新品種培育,抓好良繁基地建設,加強種質資源保護,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8%以上。全區農作物良種繁育基地面積達到130萬畝以上,其中,馬鈴薯種薯繁育面積79萬畝、居全國第一,大豆制種面積29萬畝、居全國第三,玉米制種面積12萬畝、居全國第五。
 
穩羊增牛牧歌歡
 
通遼市奈曼旗青龍山鎮沙子梁村,連日的降雨,讓李鳳杰很是擔心門前山下的牛棚和草料棚被山洪水沖垮,兒子李桂龍養的將近70頭牛和十幾噸的草都在一起,一到雨季,李桂龍的牛棚旁邊的山溝里經常有山洪涌過。
10年前,看到開超市賺取的利潤越來越少,李桂龍與父親商議買了40多頭牛,在老家的山溝里開始了養牛。
 
“當時看到牛價漸起,養牛應該賺錢,所以就一下買了40多頭牛,想著自繁自育。”李桂龍直言,養牛是為了另辟一條致富門路。2017年,當養殖的牛的數量達到130多頭時,李桂龍賣了60多頭,賺了120多萬元。
 
此后,李桂龍每年都賣20多頭小牛犢,收入20萬元左右。李桂龍很精明,看到當地有人開始搞養殖業,為了節約成本,擴大養殖規模,李桂龍購買了大型拖拉機、收草打捆機、翻耙器、鏟車等,通過與當地農戶機耕作業換秸稈的方式,解決飼草問題。
 
“原來這個村一戶養牛的沒有,看到李桂龍養牛掙錢了,現在村里也有20來戶養牛的了!”村黨支部書記賈存說,目前,全村牛存欄300多頭。“他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賈存笑著說。
 
農牧興,百業興。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畜牧業發展的硬政策,畜牧業生產進入了黃金發展期。在深入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內蒙古始終以草原生態保護為前提,以“糧改飼”和“穩羊增牛”戰略為重點,因地制宜調整優化畜牧業結構,促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2021年豬牛羊禽肉產量達270.3萬噸,增長10%。牛存欄732.5萬頭,羊存欄6138.2萬只,均列全國第一。牛肉產量和羊肉產量居全國之首。牛奶產量達673.2萬噸,成為全國唯一一個超過500萬噸的省區,奶牛存欄、奶類人均占有量、奶產品產值等多項指標穩居全國首位,伊利、蒙牛分別穩居全球乳業第五位和第九位,優然牧業躍升全球最大的原料奶提供商。培育出全國排名前100的乳肉兼用西門塔爾種牛32頭,優質種公羊供種能力超過20萬只,均居全國首位,內蒙古已經成為國家的“肉庫”“奶罐”。
 
優質綠色美名揚
 
時光飛逝,從2017年巴彥淖爾市委提出并創建“天賦河套”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至今,“天賦河套”品牌已經走進第六個年頭。
六年來,“天賦河套”成績輝煌:榮登2018中國區域農業形象品牌影響力排行榜亞軍,榮獲第二十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并捧回2019中國農業最具影響力品牌和中國農產品百強標志性品牌兩個獎項,榮獲2020中國區域農業品牌影響力指數排行區域農業形象品牌榜位第一等5項榮譽。
 
在“天賦河套”品牌引領下,授權產品實現溢價30%以上,帶動全市優質農畜產品整體溢價15%以上,越來越多的優質河套農畜產品走向高端市場,實現優質優價。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錫林郭勒羊肉、科爾沁牛、赤峰小米等11個特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草原民豐馬鈴薯”“極北香稻大米”等6個企業產品品牌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同時,內蒙古以草原肉羊、河套向日葵、科爾沁肉牛、大興安嶺大豆、西部絨山羊5個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27個現代農牧業產業園和46個國家農業產業強鎮為抓手,以715家自治區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為依托,將生產向加工、流通、品牌、銷售拓展,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初步構建起奶業、玉米2個千億級和肉羊、肉牛、馬鈴薯等10個百億級優勢產業鏈條。深入實施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三年行動,創建10個國家級、32個自治區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429個優質特色農畜產品列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產品數全國第一。“兩品一標”數量位居全國前列,認證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2135個,總產量598萬噸。推動優質地標產品走出國門,5個產品入選中歐地理標志協定保護名單。
 
與此同時,內蒙古持續開展產地環境凈化,化肥、農藥使用量繼續保持負增長,地膜、秸稈回收利用水平不斷提升,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7.4%,高于國家約束性目標任務12.4個百分點。推廣重點技術350多項,農牧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0%。創建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達1680余萬畝,居全國第7位。農畜產品質量安全形勢持續向好,總體合格率達98%以上。
 
 上一篇 | 2022年中國農民豐收節組織實施工作啟動
 下一篇 | 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