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由大連商品交易所、馬來西亞衍生產品交易所聯合主辦,中國飼料工業協會特別支持的“第17屆國際油脂油料大會暨農畜產業(衍生品)大會”在大連舉辦。中國飼料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宗禮在致辭中表示,當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大變局,大宗商品供需格局和市場環境復雜多變,在國內玉米供需緊平衡、大豆高度依賴進口,原料市場供應和價格存在不確定性和波動性的背景下,運用期貨、期權等金融工具規避經營風險,已成為越來越多的企業做好風險管理、應對挑戰的優選。
據悉,飼料產業是保障糧食安全和支撐畜牧業高效發展、肉蛋奶穩定供應的關鍵產業,關乎國計民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飼料工業迅猛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為中國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民生改善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80年我國工業飼料總產量只有110萬噸,2022年發展到3.02億噸,飼料工業總產值達1.32萬億元,連續兩年超過萬億元,中國飼料工業形成的巨大市場規模體量,保障了全國14億人口每天26.9萬噸肉、9.3萬噸蛋、16.5萬噸奶的消費需求。2023年前三季度,飼料生產再創歷史新高,飼料總產量達2.3億噸,同比增長5.3%。
“大連商品交易所是我國重要的商品期貨交易中心之一,多年來積極傳播風險管理理念,充分發揮銜接期貨、場外衍生品和現貨市場的橋梁紐帶作用,在幫助企業應對價格風險、增強企業發展韌性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王宗禮說,大商所深耕產業服務,適應“時”與“勢”變化,今年將“農畜產業(衍生品)大會”與“國際油脂油料大會”進行了整合拓展,對于促進畜牧飼料業高質量發展,助力糧食安全,和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推廣低蛋白飼料配方和豆粕減量替代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總工程師張立偉在主論壇上表示,實施多元化進口、推廣低蛋白飼料配方和豆粕減量替代,降低大豆外采率。
1996年我國對進口大豆實施配額管理以來,尤其是1999年取消進口大豆配額后,一直到2017年,我國大豆進口量都保持持續增加態勢。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發生后,我國開始推廣低蛋白飼料日糧配方。2021年農業農村部發布了《飼料中玉米豆粕減量替代工作方案》,飼料中豆粕玉米用量不斷降低。中國飼料協會數據,2023年9月配合飼料中玉米用量占比為24.1%,同比下降7.9個百分點:配合飼料和濃縮飼料中豆粕用量占比12.1%,同比下降3.8個百分點。
“近幾年,我國實施油籽油料進口多元化,取消了雜粕進口關稅,核準進口蛋白粕的國家增加。隨著蛋白粕進口量增加和國內大豆產量提高,以及豆粕減量替代,未來我國大豆外采率將會逐步降低。”張立偉說。
另外,大豆種植收益低于谷物,產量大幅波動,政策調整保障國內食用消費。2008-2013年實施臨儲大豆收購政策,2014-2016年實施大豆目標價格政策,2017年實施市場化收購+補貼政策。2016年實施種植結構調整,國家鼓勵擴種大豆。2019年開始實施《大豆振興計劃》,大豆種植面積和產量連續5年增加。2022年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大豆產量創新高。
助力油脂油料和農畜行業高質量發展
大商所黨委書記、理事長冉華在致辭時表示,大商所將繼續多措并舉提升市場運行質效和產業服務能力,助力油脂油料和農畜行業高質量發展。冉華表示,2023年是大商所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大商所成立30周年。多年來,大商所始終堅持服務實體經濟、服務國際貿易,始終堅持規范運營、穩步發展,各方面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一是完善風險防控體系,保障市場功能有效發揮。始終把市場穩定運行放在突出位置,持續加強市場風險分析研判,對涉及糧食安全和國家戰略發展的大宗商品期貨品種保持高度敏感,堅持監管從嚴。在有效防控風險基礎上,今年以來根據市場變化,穩妥有序下調豆一、豆二等15個品種漲跌停板幅度和保證金標準,放寬生豬等4個品種交易限額,促進提升市場流動性,滿足產業客戶避險保值需求。
二是推進產品創新和合約優化,貼合產業實際需要。穩步推進新產品研發,做好純苯、原木、再生鋼鐵原料、乙醇等期貨品種上市準備工作,與相關部委和行業協會積極開展現貨指數研發合作。同時重視已上市合約優化,根據產業實際需求,“一品一策”,修訂完善了玉米、鐵礦石、焦煤、膠合板等合約規則和交割制度,優化化工品交割布局,不斷提升實體企業參與便利性。
三是積極探索場外市場,深化期現結合。開展倉單、基差等期現結合業務,上線大宗商品倉單登記中心,累計為285家交易商和千余家客戶提供市場服務,初步建立農產品、鋼鐵原燃料、能源化工三大板塊生態圈和場外交易中心。今年9月,大商所啟用期轉現平臺,正式推出期轉現交易業務,進一步滿足了產業企業不同場景、多元化交易和避險需求。
四是扎實開展產業服務,增強市場的產業參與度。通過“龍頭企業一對一”、“DCE·產業行”等活動品牌有重點、有節奏、有體系地深化產業服務;充分發揮107家產融基地“大手拉小手”的示范帶動作用,形成企業培育企業的良性局面;持續開展“企業風險管理計劃”,今年新支持40多家企業結合生產經營實際探索期貨和衍生品應用。年初至今,參與大商所交易的產業客戶數量和產業日均持倉同比分別增長18%和35%。
五是深化對外開放,提升重要大宗商品價格影響力。自2018年在鐵礦石期貨上引入境外交易者以來,大商所已經在11個期貨、期權品種上實現對外開放,14個期貨、期權品種面向合格境外投資者開放交易。目前共有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香港等29個國家和地區的境外主體開戶參與。此外,大商所和馬來西亞衍生產品交易所共同開展豆油期貨交割結算價授權合作,將對全球油脂油料市場期現融合發展帶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在冉華看來,油脂油料、農畜產業是直接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之一,也是大連期貨市場發展最為成熟、服務實體服務全球效果最為顯著的重要板塊之一。品種體系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產品鏈條,從最上游種植端的大豆、玉米,到壓榨、精煉和深加工后的豆粕、豆油、棕櫚油和玉米淀粉,再到養殖端的活體生豬,最后到食品端的雞蛋和粳米,大商所為大豆壓榨、飼料養殖、深加工等產業鏈企業提供了完整的風險管理工具。對外開放方面,包括豆一、豆二、豆油、豆粕、棕櫚油期貨及期權在內的大商所油脂油料板塊,已經全部對外開放,為全球油脂油料企業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管理風險提供了更多選擇。產業應用方面,“大商所期貨價格+升貼水”的基差定價模式已發展成為油脂油料行業的普遍模式,國內生豬養殖前20的龍頭企業中大多數已通過不同形式參與到生豬期貨市場體系中。
我國油脂壓榨行業機遇和挑戰并存
九三糧油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羅永根認為,當前,我國油脂壓榨行業機遇和挑戰并存。他說,一方面,2022/23年度,全球大豆供給顯著增加,主要是巴西大豆產量明顯上升,全球增加量在1000萬噸左右,油脂壓榨原料供給呈現寬松局面;另一方面,2022/23年度,我國飼料產業的產量實現恢復性增長,預計2023/24年度,飼料總的需求量將維持平衡狀態。當前,我國全國飼料總產量3.12億噸,同比上年增長5.6%。
對于國內壓榨行業形勢,他介紹到,截至今年9月,全國進口大豆壓榨產能高達48.2萬噸/日,較去年增長6.8%,為近幾年來年比最大增幅,明年還有少量產能投產,預計產能將達到50萬噸/日。顯然,我國油脂壓榨產能提升的同時,則是產能利用率不斷下降。
據介紹,下一步,我國油脂壓榨行業面臨的新機遇主要體現在一是我國宏觀經濟形勢總體向好,消費需求有望提升;二是主要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這也是中國的現狀。中國中等收入群體不斷的擴大,消費能力不斷提高,對肉蛋奶的需求將保持強勁的增長態勢;第三,盡管長期增率預計下滑,但短期中國蛋白消費繼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