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干燥作為糧食生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后一個工作量大、作業時間短、要求高的工作環節。傳統的糧食干燥一直依靠人工在陽光下翻曬,不僅勞動強度大、浪費多、生產效率低,而且受氣候影響常會導致大量糧食因干燥不及時而損失嚴重。隨著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和規模經濟的發展,糧食干燥機械化技術的廣泛應用就成為中國農業生產中的重要課題,日益受到社會的關注和重視。 國外糧食干燥機械的研究起步于20世紀40年代,以日本為例,主要經歷了平床靜置式干燥機、循環式干燥機和連續移動式干燥機等階段。目前仍以后2種干燥方式為主,小型烘干機以循環式為主導,大、中型烘干設備多為連續移動式,熱源多采用柴油和煤油,少量以稻殼為燃料。在各干燥設備中大都裝有較完善的自動控制系統,實現糧食干燥機械化、自動化。 中國糧食干燥機械的系統研究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廣東省農機研究所、山東省農機研究所等研制成功了直接加熱的5H-0.5型堆放式干燥機、間接加熱的5HJ-0.5型簡易谷物干燥機等10多種產品。20世紀80 年代后,為適應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研制的干燥機械向多功能、小型化方向發展。90年代以來,人們對烘干技術日益重視,各地出現了研制、推廣糧食烘干機械的熱潮。中國農業工程研究設計院、中國農業大學等一些農機科研部門和大專院校相繼研制成功多種機型的糧食烘干設備。境外許多企業亦看中中國糧食烘干這一具有廣闊前景的市場,多家著名生產企業如日本金子公司、臺灣三久公司等相繼進入市場,并帶動了南方水稻產區糧食干燥機械化技術的發展。 近年來,一些大型糧庫和國有農墾系統的種子及糧食生產基地,逐步裝備起成套的谷物干燥設備,并與倉儲、加工等設施配套。這些大型設備如:遼寧鐵嶺精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塔式網柱型干燥機、中國農業大學研制開發的5HPN—3M型平床式逆流干燥機、福州三發干燥設備有限公司生產的5HSC型系列低溫循環式谷物干燥機等成為中國糧食烘干設備的主要代表。同時,象臺灣獨資企業三久公司生產的循環式低溫干燥機、日本獨資企業金子公司經銷的種子專用干燥機和通用型干燥機等,由于其使用性能良好,可靠性及自動化程度高,但價格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