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總數的允許量、限用量反禁用量,檢測方法依照GB13092-91,但在實際檢驗工作中,發現了不少問題。飼料生態區系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的特點,我國飼料中霉菌污染又比較普遍,因此對霉菌檢測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根據檢驗中出現的問題,結合國內外有關研究的最新進展,對霉菌檢測的接種方式、培養時間等問題作幾點探討。
1 接種方式
常用的微生物接種方式主要有傾注法和涂布法兩種。目前國標方法中采用傾注法,然而有實驗和報道證實,霉菌計數采用涂布法更合適。對霉菌計數來說,涂布法有以下幾萬面優越于傾注法:①在操作上更容易:傾注法要求將培養基熔化之后涼至45℃再注入培養皿中,但實際上在稀釋菌液的同時,很難控制溫度。如果培養基溫度太高則可能使霉菌孢子受熱損傷甚至死亡,同時如果樣品已經稀釋而培養基溫度仍很高,則有可能使稀釋液保持時間太長。如果溫度太低時傾倒,培養基會凝固。如果在大批量進行檢驗時,則更難于掌握溫度。②涂布法培養所需的時間較短,培養出的霉菌菌落數較多,霉菌孢子、菌落形態特征發育完全,便于鑒定。這是因為絕大多數霉菌是好氧的,在培養基表面生長快,發育好,而混在培養基中發育就受影響。③由于涂布法是先倒好培養基,后接種,因而可以知道培養基是否染上雜菌。因此,霉菌計數采用涂布法既準確又省時。
2 培養時間
對飼料霉菌的檢測時間,國標中采用培養3d后開始觀察,應培養觀察1周。我們發現,正常培養條件下,許多樣品在培養3d后已經無法準確計數,尤其是含有生長特別快、菌絲很多的菌如毛霉、根霉、木霉等樣品和濕度較大的樣品時,則必須提早觀察記錄,在48 h以內計數,否則菌絲就會覆蓋整個平皿,無法準確計數。實驗發現,培養3~4d的菌落數與5~7d的基本相同,因此,飼料中霉菌計數,培養2d就應開始觀察,如果只是計數,培養2~4d已基本達到目的,但如果還要進一步分類鑒定,則需要培養更長的時間( 7~14 d)。
3 培養基
國標中霉菌檢測使用的是高鹽察氏培養基(CAO),這種培養基僅適合于高滲性霉菌生長,所以嚴格說來,在此培養基中生長的菌數并不是真正的霉菌總數。但由于飼料中產生毒素的真菌,主要是曲霉屬、青霉屬和鐮刀菌屬,其中許多菌種是適應高滲的,因此,選用高鹽察氏培養基還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有時為了確切地反映樣品中真菌的全貌,還可同時選用低滲性培養基,如馬鈴薯葡萄糖培養基;為了分離某種類型或特定的產毒真菌,也可用選擇性培養基。
4 培養溫度
國標中采用的溫度為(25~28±1)℃。大多數霉菌的最適生長溫度為25~30℃,但一些產曲霉毒素的菌株則需要更高的溫度,如黃曲霉最適生長溫度為35℃,構巢曲霉為33℃,煙曲霉為37℃,因此,培養溫度應根據實際情況做適當調整。
5 計數范圍
霉菌菌落由孢子和菌絲組成,相當擴散,在直徑9cm的平皿里,菌落數稍多就相互交叉重疊,影響計數,但數量太少又會產生較大的誤差,因此選擇適當的稀釋度計數是保證結果準確的關鍵環節之一。在實驗中發現,國標中計數范圍中采用30~100顯然不太合適,大部分飼料樣品檢測中含50~100個菌落已較難計數,因此,應盡量選擇10~50個/平皿的稀釋度進行霉菌計數。而對含有菌絲很豐富、菌落特別擴散的毛霉、根霉、犁頭霉等菌株,則應在更少的范圍內計數(30個/平皿以內),以確保計數的準確性。
6 霉菌檢測中應注重對污染菌相的分析
霉菌種類很多,但能產生霉菌毒素的只限于少數的產毒霉菌,而產毒菌種也只有少量菌株能產生具有危險性數量的霉菌毒素,因此僅對霉菌總數進行檢測并不能全面反映其危害程度,重要的是要知道污染菌的菌相,才能更好地判斷被污染的飼料的安全程度。關于我國飼料中的菌相分析,這些年來已初步取得結果,我國飼料(糧)中常污染的霉菌有黃曲霉、雜色曲霉、變異曲霉、米根霉、青霞等,其中尤以黃曲霉和雜色曲霉為常見。國外有些研究者設計出各類選擇性培養基,可以識別產毒的霉菌。如AFPA培養基(配方:酵母提取汁20g,蛋白胨10g,檸檬酸鐵銨0.5 g,0.2%二氯硝基本胺1.0mL,瓊脂15g,0.2%二氯硝基苯胺1.0mL,PH值為5.6)可以用于分離黃曲霉毒素產生菌。產黃曲霉毒素的菌株黃曲霉和寄生曲霉在AFPA上30℃培養2~3d就形成背面有亮橙黃色的特征性菌落,非常容易識別。有人利用該培養基分離黃曲霉高污染食品花生、玉米等,取得了滿意的結果。因此,針對不同樣品,有目的地設計出相應的選擇性培養基,以篩選污染菌中的危險菌群,將是一個值得探索的方向。
7 總結
①培養時間:為避免飼料樣品中含有生長特別快、菌絲很多的菌,霉菌計數必須在48 h以內開始觀察,否則菌絲就會覆蓋整個平皿,無法準確計數;如果只作霉菌計數,培養2~4d已基本達到目的;如果要進一步分類鑒定,則需要培養更長的時間(7~14 d)。
②接種方式:霉菌接種采用涂布法比傾注法更合適。
③計數范圍:應盡量選擇10~50個/平皿的稀釋度進行霉菌計數。而對菌絲很豐富、菌落特別擴散的菌株,則應在更少的范圍內計數(30個l平皿以內)。
④培養溫度(25~28±1)℃已經可以滿足要求,特殊來源的飼料應根據實際情況做適當調整。
⑤僅對霉菌總數進行檢測并不能全面反映其危害程度,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污染菌的菌相,才能更好地判斷被污染飼料的安全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