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母豬營養管理中的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案
由于集約化養豬生產經驗的宣傳與積累,乳豬營養在中國已日臻成熟。但是,營養專家通過解決乳豬營養以及飼養方案等難題后,意識到解決的根本還在于母豬的飼養與管理。母豬的奶水對斷奶重的貢獻率是98%以上,因此,哺乳母豬的配方研究備受養殖企業和飼料企業的關注。
要解決好母豬的營養問題,一方面需要重視配套的飼養方案,另一方面,還得從種豬的現場管理中去設計母豬的配方,不能只靠電腦和軟件。
1圍產期母豬的營養管理
圍產期是指懷孕母豬在產前、產后3天的特殊時期,由于豬的飼養采用“周”為單位,所以把圍產期定為產前1周至產后1周。這個時期體內激素水平發生劇烈變化,采食不正常,使得這個時期的飼養成為一個難題。胎兒有8%的損失是由于圍產期綜合癥造成的。因此,這是提高產仔率的一個重要環節。
1.1造成圍產期生理特點表現出3個關鍵矛盾
1.1.1產前1周
是胎兒迅速增長、母豬為分娩和泌乳作準備的時期。然而,這個時期母豬的腹圍很大,腹壓很高,母豬的負擔很重,站立困難。其次,母豬血壓升高,心跳加速,耗氧量增大,采食量急劇下降,從而導致母豬處于能量負平衡狀態,體能下降。
1.1.2分娩期
生產時需要消耗大量的體能,正常的產程能在2-3小時完成。但是,母豬在產前已能量負平衡,集約化養殖的環境應激,造成產程延長,難產比例提高,甚至出現產后癱瘓等圍產期綜合癥。結果是產活仔數少、缺氧、不健壯,初乳分泌速度和質量降低。
1.1.3產后1周
由于產前能量負平衡,分娩時產程延長等造成圍產期綜合癥后,初乳的泌乳情況不理想,泌乳量不足甚至無乳。
1.2因此,在圍產期,要從營養和飼養管理方面重點解決圍產期綜合癥,并防止無乳綜合癥出現,可以選擇以下的方案:
1.2.1高能日糧,能迅速供能,消化率高,適口性好。這里所指的高能原料必須滿足兩個要求:既是高水平的能量來源,又能夠快速在體內提供能量。
1.2.2提高日糧中B族維生素的含量。由于母豬在圍產期處于能量負平衡狀態,繁殖優先的母性使其動用體內儲存的脂肪供能,需要大量的B族維生素參與脂肪代謝。
1.2.3提高日糧中蛋白質的質量,并使用含有核酸的功能性物質,促進乳腺的發育,為獲得優質的初乳和充足的泌乳量作準備。
1.2.4使用功能性氨基酸如纈氨酸加上中草藥提取物,調整內分泌系統中與維持泌乳的激素--催乳素和雌激素的水平,調控乳腺管道,提高單位時間的泌乳量。
1.2.5補充堿貯和K+,因為母豬在圍產期心跳加速,耗氧量增大,經常出現喘息,這時候會出現酸中毒。另外,母豬的日糧中一般不會額外添加K+,當采食量急劇降低情況下,就出現K+嚴重不足,而K+是奶水中含量最多的陽離子。
1.3圍產期除了有三個營養代謝與生理狀況間的矛盾外,還有一個常見問題,就是產房內經常出現仔豬腹瀉。無論是何種原因造成的仔豬腹瀉,最終都是通過消化道滲透壓的改變表現的結果!當仔豬出現腹瀉,飼養員都會非常緊張,進而采取補液,注射抗生素等手段制止。其實,防制仔豬腹瀉的關鍵還是從根本上通過營養和飼養管理解決,提高母、仔的健康水平。可采取以下方案:
1.3.1切斷造成產房和母豬細菌垂直傳播途徑,產前用消毒劑加上溫水給母豬清洗,產后清洗乳頭,并把乳頭內臟物質擠干凈。
1.3.2調整母豬的狀態,通過母乳解決腹瀉的問題,主要是改變母乳的滲透壓,有利于水分通過仔豬腸壁向組織滲透。
1.3.3細心觀察產房內的情況,把腹瀉控制在第一頭仔豬上。也就是當產房內第一頭仔豬腹瀉時,需要對整個產房內的豬采取措施,如果只對腹瀉的仔豬采取措施,那整個產房仔豬腹瀉的情況將會此起彼落,最后一塌糊涂。
1.3.4收集腹瀉仔豬的糞便,喂給產前4周的母豬,這是非常有效的辦法。
1.3.5對母豬進行生物保健,產前、產后飼料中按照每噸飼料添加1千克的菌力健(主要成分:枯草芽孢桿菌等),這樣可以大大減少大腸桿菌的垂直傳播。
圍產期內初乳對仔豬的存活起著決定性作用。初乳中的干物質含量是常乳的2倍,VA是常乳的10倍,并含有特異的免疫球蛋白Ig(G,M,A)和特異性抗體,其含量是常乳的數十倍,而且在初生仔豬具有胞吞作用的利用方式。高端哺乳母豬料1088T在無數的規模化養豬場的生產事實說明,只要初生仔豬吃到初乳,優質的教槽料就能使其存活并生長良好。
2泌乳期的營養與飼養管理
2.1泌乳期母豬的管理,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1.1盡可能提高泌乳母豬在這段時期的泌乳量,減少哺乳失重,泌乳期的日糧應滿足這個要求;
2.1.2防止母豬產后由子宮炎、乳房炎引發的無乳綜合癥(MMA);2.1.3加強產房仔豬的管理中以培養仔豬斷奶適應為主。
2.2無乳綜合癥(泌乳失敗、產褥熱、MMA)在母豬泌乳期發病比例很高,是泌乳期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根據近3萬頭母豬的統計,表明13%的母豬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無乳綜合癥,從而造成仔豬的殘次率、死亡率很高,對仔豬以后的生長發育造成不良影響!
無乳綜合癥常發于產后12-48小時,主要表現為母豬無乳、厭食、發燒、乏力、便秘、乳房腫脹、拒絕哺乳、惡露,甚至沒有乳房炎,但無乳。這種情況夏季發病率更高,經產母豬發病率比初產母豬高(發病比例大約為11.3%∶4.3%)。
2.2.1無乳綜合癥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內分泌原因(來自應激、感染、品種遺傳造成的內分泌失調)。
第二,感染的原因,主要由大腸桿菌毒素引起,據調查55%無乳癥母豬中分離出埃希氏大腸桿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最近的病理實驗報告指出,大腸桿菌內毒素注射后幾小時內,嚴重抑制催乳素分泌,也許可以解釋無乳現象。另外克雷伯氏桿菌、鏈球菌、肺炎桿菌、梭狀桿菌、支原體和霉形體等也會引發該病。
第三,營養及管理因素,母豬與仔豬對環境的要求存在矛盾,造成營養方面消化系統紊亂,如妊娠后期的高飼喂量、飼料的變更(包括物理性狀)、VE和硒的缺乏、霉菌毒素影響內分泌、飲水不足、便秘影響健康、0時免疫,20分鐘以內第一次泌乳。
第四,病理原因,母豬無乳或乳房炎、乳房發熱、硬,血液堿貯降低,乳中PH:7.0-7.8(正常豬PH:6.4-6.5)。乳中體細胞數高達2-3百萬,而正常情況是2百萬。還有相當一部分的母豬在出現無乳時,并不伴隨乳房炎的出現。
2.2.2出現母豬產后無乳時,仔豬死亡率很高,可采用以下措施:
2.2.2.1急救式解決方案:第一,寄養;第二,使用優質人工乳;第三,無乳癥是可逆的,積極治療:催產素;雌激素(乙烯雌酚),聯合鎮定藥物,如安定及抗生素;第四,物理輔助治療,如熱敷按摩等。
2.2.2.2其次,從預防圍產期綜合癥開始,在管理方面采取以下措施:第一,避免各種可能造成的應激因素,保證豬舍環境安靜、清潔、通風、涼爽;第二,杜絕飼喂程序的變化;第三,注意管理改善,不要有機械性損傷;第四,重視產前的供水,避免便秘;第五,藥物:硝酸鉀12份,烏洛托品4份,磷酸氫鈣1份,混合,于產前1周開始使用,每天2次,每次15克,另外還可以應用羥基丁酸鹽。
2.2.2.3營養上可以采取的措施:第一,提高VA、VE、VC和硒的含量;第二,提高飼料消化率,添加促進腸道健康的功能性組份,如優質纖維、寡聚糖等;第三,添加促進內分泌平衡的營養素,如多糖,異黃酮、核酸等;第四,強化日糧的離子平衡值,防止酸或堿中毒,補充K+并配制合適的離子平衡值(產期失血的校正);第五,糾正乳房水腫,促進排糞;第六,一定不能使用含有霉菌毒素的飼料。
一周熱點
- 2021-12-22飼料成本壓力,2022年更嚴重?
- 2021-12-22圖解|《“十四五”全國畜牧獸醫行業發展規劃》
- 2021-12-22玉米繼續減倉回落
- 2021-12-22每噸玉米價格又跌5元,逼近2700元/噸,為何?
- 2021-12-22加拿大的大豆產量預計高于早先預期
- 2021-12-22Informa將2022年美國大豆播種預測數據上調至8882萬英畝
- 2021-12-22CBOT豆粕上漲,需求形勢依然向好
- 2021-12-22CBOT大豆價格上漲,南美產區天氣令人擔憂
- 2021-12-20玉米不會成為第二個大豆 明年進口或仍超配額
- 2021-12-20基層售糧提速 玉米面臨降價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