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環保署:轉基因技術并非解決糧食問題良方
據歐洲環保署(EEA)消息,近日歐洲環保署發布報告稱,全球人口不斷增長,如何養活所有人是個嚴肅的問題,然而熱門的轉基因技術較為封閉,而且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并非解決糧食問題的良方。
總部位在丹麥的歐洲環保署在日前公布的《疏于防范的教訓》(late lessons from early warnings)報告中表示,當前的生活方式存在深沉的錯誤,而短視的決策讓不平等持續惡化,風險評估常常屈服于利益。
轉基因作物是當今的關鍵議題之一。轉基因推廣者宣稱,大量產出的糧食可以解決糧食問題,還有助于環境保護。但報告指出,轉基因的經濟效益經常被夸大,而風險被低估。
EEA說,轉基因作物受智慧財產權保護,高度集中的技術特性封閉了創新的其他可能,農民只能被動接受由上而下的技術,無法與原有的技術以及當地文化與生態結合,逐漸脫離歷史脈絡和在地認同。
小面積耕作的農民無法負擔昂貴的轉基因種子,大面積的栽種方式也讓作物單一化,少了多樣的糧食來源,仍舊無法解決貧窮人口的營養不良問題。
轉基因公司表示,植入抗除草劑基因的作物可以減少耗費人力的除草工作。可是當作物不怕除草劑時,農民更是大規模噴灑以去除雜草,農藥用量反而增加,結果是出現抗藥性強的雜草,生態失去平衡。
農民逐漸〝去技術化〞,只能用更多農藥、仰賴轉基因種子,缺少其他栽植知識,然后被鎖進大型轉基因公司控制的技術中,沒有其他應變方式,集中的技術不利社會均衡發展。
另外,轉基因作物的風險常被低估。EEA表示,只要在實驗中沒有有害證據,轉基因作物就被認為是安全的,而〝無害〞通常是假設,但證據不充分。
許多實驗個案太少、缺少統計意義,而且主管單位僅要求90到120天的短期實驗數據,然而,轉基因作物的影響需要追蹤數年。
EEA呼吁,評估轉基因風險時必須使用最嚴格的〝預防性〞標準,并在報告中標明研究中存在的不確定部分,否則石棉和苯中毒的悲劇恐將再度上演。
EEA表示,糧食問題的解答常被簡化成〝要不要轉基因〞。然而,結合在地文化、既有技術,適度政府協助的生態農業,是更適合小農發展的解決之道。
一周熱點
- 2022-07-14全國畜牧總站派員赴河北省開展生豬生產形勢調研和數據核查
- 2022-07-14農業農村部召開生豬生產座談會 豬價不具備持續大幅上漲的基礎條件
- 2022-07-14關于調整棕櫚油期貨P2209合約交易限額的通知
- 2022-07-14國新辦舉行2022年上半年進出口情況新聞發布會
- 2022-07-14豆粕半年度分析:供應主導價格沖高回落 下半年或存上漲幾率
- 2022-07-14關于公布2022年第三批團體標準立項的通知
- 2022-07-132022年7月份全球小麥供需報告
- 2022-07-12豆粕反彈到頭了嗎?
- 2022-07-12定了!大北農鳳凰國際創新園即將開業!
- 2022-07-122022年世界大型生豬生產商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