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糧食豐產科技工程”三個共性關鍵技術課題,今天在北京正式啟動。這項由科技部、農業部、財政部和國家糧食局等共同組織實施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將為盡快恢復我國5億噸糧食的生產能力,增強國家糧食安全相關技術的儲備能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咨詢總專家組組長翟虎渠博士今天在此間透露,三年后,研究所形成的技術成果,將在長江中下游、華北和東北等三大平原試驗示范基地應用,通過合作研究網絡向周邊地區輻射推廣。
三大關鍵技術主要由中國農科院的三大主力研究所主持。
土肥所的“糧食主產區地力培育與農田污染防治技術研究”將建成土壤培肥技術體系、農田生態修復技術體系、農田土壤養分信息化管理和精準平衡施肥技術體系、農田化肥污染控制技術體系、農藥污染控制技術體系和高效節水技術體系。
作物所的“糧食作物可持續超高產理論與技術模式研究”,將明確水稻、小麥、玉米超高產品種的理想型特征及選擇指標,建立超高產種質創新和品種選育模式,對糧食超高產品種材料與品種培育作先期部署。在分析一熟區、二熟區、三熟區三大作物超高產潛力、關鍵限制因子的基礎上,提出有區域特點的高效可持續的超高產技術模式。
植保所的“糧食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將研究、開發新型高效低毒低殘留生物農藥、環境友好化學農藥及高效安全植保機械,建立主要糧食作物重大病蟲害監測預報與綜合防治技術體系,實現對目標病蟲害暴發為害的實時監測和早期預警,以提高糧食生產的防災技術保障能力。
據預測,新技術在三大平原主產區示范和大面積推廣后,成本將降低20%%,土壤基礎地力提高10%%,節水20%%,病蟲害損失率降低5個百分點,糧食增產10%%—15%%,新增糧食90億公斤,農民增收9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