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價波中上升,由多種因素促成
我國糧價一年多來波動上漲是由多種原因形成的:
其一,全國糧食總產量連年下降是導致糧食漲價的直接因素。從1998年到2003年,全國糧食種植面積由17億畝縮減到2003年的不足15億畝,為建國來最低水平;同期糧食總產量由10246億斤降低到8614億斤,為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最低水平;人均糧食占有量則由824斤下降到668.6斤,是22年來的最低水平。與糧食總產量連續5年下降相對照,糧食消費呈剛性增長,全國每年糧食總需求量大體在9700~9800億斤之間。這樣,當年糧食產不抵銷出現缺口,需要動用糧食儲備以彌補不足,每年大抵需動用幾百億斤。市場糧食供給量是決定糧價的基礎,糧食連年減產是糧價上漲的“內因”。
其二,糧食流通不暢是導致糧食漲價的重要因素。我國糧食產銷格局的一大特點是商品糧多集中于東北地區和中部。前幾年由于糧食主銷區放開糧食購銷市場,而糧食主產區則以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余糧,造成糧食庫存分布不平衡,大多集中于糧食主產區。近兩年由于運力緊張,致使把糧食由產區運往銷區難度加大?!敖煌ā惫W柙斐伞傲魍ā辈粫常M而造成供求不平衡,刺激了糧價上漲。加之,受國際運費上漲的影響,國內運費也不斷上漲,促使糧食采購成本增大。這可說是糧價上漲的“外因”。
其三,“買糧充實庫存”是導致糧價波動上升的“水漲船高”因素。2003年11月,國家有關職能部門要求糧食主銷區按照“6個月銷量”的標準充實地方儲備規模,并在2004年夏收前達到要求。糧食主銷區“買糧充實庫存”的集中批量采購活動產生了兩方面的影響:一是對產區增加了采購數量;二是對銷區減少了銷售數量。這對糧價上漲產生了一定的“水漲船高”的影響作用。
其四,生產者和經營者的心理預期是導致糧價上漲的“放大效應”因素。在2003年上半年糧價呈強勢上漲態勢的影響下,糧食生產者和經營者都產生了不同的心理預期。從生產者農戶看,他們預期糧食市場價格會繼續上漲,并期望賣個更高的價格,惜售心理加重。從糧食主產區一些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看,他們預期通過以較高價格售糧,把前幾年的虧損彌補回來,出現“賣跌不賣漲”的現象,自然減少了市場供給。從糧食加工企業看,相當多的大米、面粉、飼料加工廠在以前基本沒有建立周轉“庫存”。但在糧食供求趨緊的形勢下,加工企業擔心糧價繼續上升會提高采購成本,于是爭相采購糧食。
由以上四種因素所致,市場糧價波中有升就是很自然的了。
漲幅由強趨弱,總體溫和可控
2004年上半年糧價變動呈現以下主要特點:一是前半年糧價漲勢強勁。這中間含有2003年價格翹尾巴的因素。2004年1~6月與2003年相應月份相比分別增長14.5%、17.5%、30.0%、33.9%、32.3%和32.0%,主要品種糧食價格均高于上年同期水平。與上年12月份相比,2004年6月糧食價格總水平上漲16.9%。二是不同品種糧食價格漲幅各異。與2003年12月份相比,2004年上半年稻谷、大豆、小麥和玉米的價格分別上升30.89%、20.07%、14.90%、和13.86%。三是糧價環比變動有升有落。主要糧種價格在1~4月份上漲幅度大,而5月份和6月份,稻谷和小麥環比價格明顯回落,玉米6月份環比價也出現回落,而大豆環比價格一直處于上漲態勢。四是農民售糧價格與集貿市場價格漲幅之間的差額縮小。2003年第一季度,除小麥生產者銷售價格與集貿市場價格基本持平之外,而稻谷、玉米和大豆的集貿市場價格漲幅均明顯高出生產者出售價格。第二季度則不同,生產者出售稻谷和小麥的價格漲幅則明顯高于集貿市場價格。五是主要糧食品種的價格漲幅還是在合理范圍內??傮w看,糧食價格還未達到1996年的歷史最高水平。如果以1996年的糧食平均價格為100計算,1996年的價格為219.6,2004年4月為199.6,2004年6月又下落為197.42。
當然,現在需要清醒估計糧價已達到的總水平,防止大起大落??傮w看,從2004年1月開始出現的居民消費價格上漲態勢呈波動型,最高月份漲幅為3.2%,最低月份漲幅為0.2%,中間四個月份的價格指數是趨向下降,全年價格漲幅為1.2%,是一個溫和的數字。在2004年的居民消費價格上漲中,糧食價格“恢復性上漲”是重要因素之一。到目前,糧食價格上漲幅度已接近1997年糧食價格開始下跌之前的水平。至此可以說,糧價繼續上漲的空間已不是很大了,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
糧價變出積極效應,農受實惠企業主動
對本次糧價波動上漲智者見智,仁者見仁。但是,從現代市場經濟觀念出發,本次糧價上漲利大于弊,對糧食生產者、經營者及對整個農村經濟都增強了動力與活力。這可以說是多年來人們企盼出現、卻沒有出現的“恢復性”糧食價格上漲,其效應是很明顯的。
具體分析,本次糧價上漲產生了三方面的積極效應:
一是增加了廣大糧農的收入。農民是最大受益者,這是實實在在的。2004年上半年,農民收入上漲12%以上,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9%。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表明,從2004年前三季度農民現金收入的增長情況看,糧食價格上漲帶來了明顯好處。農民出售的農產品的現金收入增長了24.9%,其中售糧部分的綜合平均價格提高了27.9%。2004年前半年糧食主產區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37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11元,名義增長18.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3%。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現金收入增加額多25元,實際增速快2.1個百分點。由此可見,糧價的提高是農民出售農產品現金收入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促進了糧食產區的糧食生產。由于糧農收入的提高,特別是糧食主產區農民現金收入增幅大于全國平均水平,所以糧食主產區糧農的種糧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并大大增加了投入,擴大了糧食面積,提高了糧食單產,夏糧和秋糧都捷報頻傳,喜獲豐收。例如,東北大糧倉黑龍江糧食總產量達到627億斤,平均畝產達到508.8斤,總產和單產均創歷史新高。吉林省糧食總產量達到445億斤,比上年增產55億斤。安徽省糧食總產量達到550億斤,比上年增產100億斤。
三是有效改善了糧食企業的經營效益。在糧食價格“恢復性上漲”的條件下,糧食企業通過經營可以獲得必要的收益,以改變過去的虧損狀況。由于企業經營狀況改善和收購方式的多樣化,特別是優化對農民的服務,因此,國有糧企截至2004年11月20日,累計收購糧食1589億斤,其中小麥607億斤、稻谷415億斤、玉米543億斤,占全國社會總收購量的50%以上,有的地方占到60~70%,較好地發揮了糧食市場主渠道作用。
2004年糧價變奏曲的尾音還將回旋在市場上,預計新一年的糧價穩中有變,動中有升。對于市場糧價的合理波動,國家不宜、也不必直接進行干預。為確保市場糧價基本穩定,國家從宏觀角度應采取的主要對策:一是進一步加強市場糧價監測,嚴防大起大落;二是進一步健全市場形成糧價的機制,完善平抑糧價手段;三是進一步完善國家糧食儲備制度,保持適量規模(但不是超量),調整品種和地區布局,降低成本費用;四是進一步發揮直補促進增產優質專用糧的作用,直補與農民售糧掛鉤;五是進一步整合和完善城鄉一體的糧食市場網絡,充分發揮國有糧企主渠道作用;六是進一步穩定提高糧食產量,增加市場有效供應,夯實穩定糧價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