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9年至今15年過去了,我國玉米淀粉工業,借助改革開放的強勁東風。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15年來平均增速13.6%。2002年,全國玉米淀粉產量,已統計上來的數字是540萬噸,加上未統計上來的數字,總產量約600萬噸.2003年的統計數字還沒有上來,估計全國總產量在700萬噸左右,比上年增長15%。按生產1噸淀粉消耗1.5噸王米計算,年消耗王米1000萬噸以上,約占玉米總產量的9%左右.玉米淀粉加工業,已成為糧食加工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
2003年四季度,我國的糧食價格,經過幾年的低位徘徊之后,有了跳躍式的上漲,再加上海路、鐵路運輸緊張,價格上漲,還有鋼鐵漲價、煤炭漲價,普天之下,一片“漲漲漲”之聲。有人說,這是價格的理性回歸,也有人說這是通脹之前兆。這些學術問題,我們暫且不論,我們思考最多的問題是。這種漲價形勢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我們如何應對?2004年玉來淀粉市場供求狀況會有什么變化?
我的判斷是,2004年,我國淀粉市場,仍然會維持15%左右的增長速度。到2008年,全國淀粉產量突破1000萬噸,平均增速11%,是完全可能的。
上述判斷,是基于下列因素的考慮:
一、國家政策的鼓動
1、政府政策導向,刺激了投資積極性。
1978年開始的農村改革,促進了糧食生產,糧食出現階段性供大于求,幾度出現了“賣糧難”、“財政補貼負擔沉重”等社會問題。國家及時地調整了糧食政策,由“統購統銷”轉變為“購銷市場化”,由“限制加工”轉變為“鼓勵發展”,先后下發了一系列文件,支持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
首先,從“七五計劃”開始,國家相繼批準了一批大型玉米加工企業開工建設,包括引進技術、引進關鍵設備,使我國淀粉工業有了質的變化,由“小作坊”式的生產轉變為現代化的大生產。
其次,“開發大西北”,使玉米加工業填補了西北、西南地區的空白“如甘肅榮華、陜西國維應運而生,四川、重慶也在建廠。
還有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扶持糧食主產區的政策,鼓勵規模較大的企業在東北繼續擴大加工規模,如華潤生化、長春大成、山東諸誠(在黑龍江),都有加工玉米上百萬噸基至幾百萬噸的擴建規劃,并且正在實施。
2、國家稅收政策的調整,降低了企業經營成本。
玉米進項稅抵扣率由10%調高為13%,使企業毛利增加兩個百分點,這是一個不小的數字。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在八個領域實行由生產型增值稅向消費型增值稅轉變,允許玉米加工企業購置固定資產的進項稅抵扣,也會增加企業效益。
3、加入WTO后,海關關稅的降低,使養分設備進口的成本降低,減少了建設投資。
4、地方的一些優惠政策,如增值稅返還、所得稅減免、土地價格優惠等,對個別企業的支持也很大。
二、市場需求的拉動
1、通脹初期刺激購買欲望。近幾年來,我國物價漲幅很低,甚至有負增長。去年四季度以來,物價全面、快速上漲。今年三月人大會議預計物價漲幅在3%,其實非常有可能突破這個數字。因為目前糧食價格漲幅已超過二位數,肉、蛋、奶等副食品的價格也有較大幅度的上漲。在普遍價格上漲的形勢下,人們“買漲不買落”的心理,會激勵人們的購買欲望;還有近幾年來人們的收入水平不斷增高,購買力有所提高,對目前的漲價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只有物價上漲幅度超過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時,才會抑制消費,所以目前是刺激購買欲望的態勢為主導,會拉動生產增速。
2、以淀粉為原料的深加工業有較快的發展,淀粉需求增加。
例如淀粉糖漿的產量已近300萬噸,年耗淀粉260萬噸,約占淀粉產量的40%以上。
味精產量突破100萬噸,消耗淀粉(包括小麥料)突破200萬噸,約占30%以上。
發酵工業如賴氨酸發展速度更是驚人,各種小食品、變性淀粉的增長速度也是很快的。
這幾年來,淀粉行業講供大于求,其實際是生產能力過剩,產品供求基本平衡。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技術落后的、規模較小的、資源不足的、環保不合格的生產能力被淘汰了,反而有許多大型企業,正在快速發展,使整個行業的增長速度連續十幾年超過國民經濟發展速度。
3、淀粉加工業的副產品需求轉旺,價格攀升,部分地消化了原料漲價的因素。
大豆、豆油的價格上漲,帶動玉米油價格的上漲,約有30%左右的漲幅。
畜牧業每年有5%左右的增長,使蛋白粉、纖維飼料的需求量增加。玉米價格的上漲,也使玉米蛋白粉、玉米纖維飼料作為配合飼料的輔料的配料比重增加,因而刺激玉米淀粉加工業的副產品需求增加,價格上漲。
4、出口需求增加
隨著國際玉米價格上漲(82美元→120美元),海運費上漲(22美元→80美元),使我國出口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地區的玉米蛋白粉、纖維飼料的競爭力增強,價格上升。過去,出口淀粉在國際市場上競爭乏力,現在,由于國際市場玉米價格暴漲而會有利于出口。
三、企業降低成本的推動
目前中國的淀粉工業正向規模化、集團化、深加工方向發展。據2002年年末統計,全國90%以上的淀粉產自山東、河北、吉林三省。因為這三省是糧食主產省,有原料優勢。90%以上的淀粉產自諸城、大成、黃龍等10大企業;90%以上的企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深加工產品。而一些中小型企業相繼或關門,或停產,或并購,或轉產。
這些大型企業,能夠生存下來,并有所發展,主要原因是:
普遍占有原料優勢和規模優勢,成本低。以盈虧平衡為基準,15年前,淀粉與玉米的比價是1.8:1,現在已降到1.4:1或1.35:1。
普遍采取了先進的生產技術,產品質量達到國際標準,消耗降低,淀粉對玉米單耗由1:1.16降到1:1.46,綜合收高到98.5%以上。
普遍采用了熱電聯產,降低了能源成本。
普遍加速了三廢治理,環保壓力得到緩解。
綜合利用率提高,玉米吃干榨盡,就連廢水也要產生沼氣,供居民取暖、做飯或發電。
玉米加工企業的上述變化,無疑是增加了消化 吸收糧食漲價、運輸漲價等因素的實力。
四、各種負面因素的制動
通脹是一把雙刃劍,通脹初期,刺激經濟發展,長期通脹,則會破壞經濟發展。目前,糧食、鋼鐵、運輸等全面漲價,給我國淀粉工業發展的制動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特別是一些中小規模的企業,承受這種漲價壓力的實力非常弱小,很容易陷于困境,加速停產、關門的步伐。
還有企業內部因素的制動,主要表現在產品深加工水平不高,增值較小,例如深加工比重很大的淀粉糖漿,還只是中低檔產品,較高檔次的42果糖、55果糖產量還很小。還有環境保護要求越來越高,治理成本越來越大。
進口的沖擊。如木薯淀粉從泰國、越南的進口數量越來越大,有統計說,去年已達到30萬噸,特別是與東盟的貿易關稅調低后,木薯淀粉的進口,對玉米淀粉的沖擊會越來越大。
五、結論
綜合所述,政府政策的鼓動,會刺激投資,加快淀粉工業的發展;市場需求的拉動,會使產銷趨于平衡;企業降低成本的推動,會使產業向原料產地集中,向超大規模的集團化方向發展,向深加工方向發展;外部各種負面因素的制動,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業的發展速度。
總體上來說,2004年增速15%,增產100萬噸淀粉是可能的。因為今年初,吉林賽力斯達年加工玉米30萬噸的生產裝置恢復生產,錦州元成公司年加工玉米60萬噸的生產裝置,下半年投產;山東西王集團30萬噸淀粉,陜西國維24萬噸淀粉擴產已結束;還有一些公司也會充分利用遭受生產能力,增產一些。
到2008年,玉米加工規模還會擴大。吉林華潤生化新增300萬噸,長春大成集團在姚家的項目新增120萬噸,山東諸誠在黑龍江擴產新增70萬噸,山東長治新增50萬噸,等等。這些規劃實現后,使全國玉米淀粉總產量突破1000萬噸以上,消耗玉米1500萬噸以上,保持增速11%以上,是完全可能的。
2003年四季度,我國的糧食價格,經過幾年的低位徘徊之后,有了跳躍式的上漲,再加上海路、鐵路運輸緊張,價格上漲,還有鋼鐵漲價、煤炭漲價,普天之下,一片“漲漲漲”之聲。有人說,這是價格的理性回歸,也有人說這是通脹之前兆。這些學術問題,我們暫且不論,我們思考最多的問題是。這種漲價形勢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我們如何應對?2004年玉來淀粉市場供求狀況會有什么變化?
我的判斷是,2004年,我國淀粉市場,仍然會維持15%左右的增長速度。到2008年,全國淀粉產量突破1000萬噸,平均增速11%,是完全可能的。
上述判斷,是基于下列因素的考慮:
一、國家政策的鼓動
1、政府政策導向,刺激了投資積極性。
1978年開始的農村改革,促進了糧食生產,糧食出現階段性供大于求,幾度出現了“賣糧難”、“財政補貼負擔沉重”等社會問題。國家及時地調整了糧食政策,由“統購統銷”轉變為“購銷市場化”,由“限制加工”轉變為“鼓勵發展”,先后下發了一系列文件,支持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
首先,從“七五計劃”開始,國家相繼批準了一批大型玉米加工企業開工建設,包括引進技術、引進關鍵設備,使我國淀粉工業有了質的變化,由“小作坊”式的生產轉變為現代化的大生產。
其次,“開發大西北”,使玉米加工業填補了西北、西南地區的空白“如甘肅榮華、陜西國維應運而生,四川、重慶也在建廠。
還有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扶持糧食主產區的政策,鼓勵規模較大的企業在東北繼續擴大加工規模,如華潤生化、長春大成、山東諸誠(在黑龍江),都有加工玉米上百萬噸基至幾百萬噸的擴建規劃,并且正在實施。
2、國家稅收政策的調整,降低了企業經營成本。
玉米進項稅抵扣率由10%調高為13%,使企業毛利增加兩個百分點,這是一個不小的數字。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在八個領域實行由生產型增值稅向消費型增值稅轉變,允許玉米加工企業購置固定資產的進項稅抵扣,也會增加企業效益。
3、加入WTO后,海關關稅的降低,使養分設備進口的成本降低,減少了建設投資。
4、地方的一些優惠政策,如增值稅返還、所得稅減免、土地價格優惠等,對個別企業的支持也很大。
二、市場需求的拉動
1、通脹初期刺激購買欲望。近幾年來,我國物價漲幅很低,甚至有負增長。去年四季度以來,物價全面、快速上漲。今年三月人大會議預計物價漲幅在3%,其實非常有可能突破這個數字。因為目前糧食價格漲幅已超過二位數,肉、蛋、奶等副食品的價格也有較大幅度的上漲。在普遍價格上漲的形勢下,人們“買漲不買落”的心理,會激勵人們的購買欲望;還有近幾年來人們的收入水平不斷增高,購買力有所提高,對目前的漲價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只有物價上漲幅度超過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時,才會抑制消費,所以目前是刺激購買欲望的態勢為主導,會拉動生產增速。
2、以淀粉為原料的深加工業有較快的發展,淀粉需求增加。
例如淀粉糖漿的產量已近300萬噸,年耗淀粉260萬噸,約占淀粉產量的40%以上。
味精產量突破100萬噸,消耗淀粉(包括小麥料)突破200萬噸,約占30%以上。
發酵工業如賴氨酸發展速度更是驚人,各種小食品、變性淀粉的增長速度也是很快的。
這幾年來,淀粉行業講供大于求,其實際是生產能力過剩,產品供求基本平衡。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技術落后的、規模較小的、資源不足的、環保不合格的生產能力被淘汰了,反而有許多大型企業,正在快速發展,使整個行業的增長速度連續十幾年超過國民經濟發展速度。
3、淀粉加工業的副產品需求轉旺,價格攀升,部分地消化了原料漲價的因素。
大豆、豆油的價格上漲,帶動玉米油價格的上漲,約有30%左右的漲幅。
畜牧業每年有5%左右的增長,使蛋白粉、纖維飼料的需求量增加。玉米價格的上漲,也使玉米蛋白粉、玉米纖維飼料作為配合飼料的輔料的配料比重增加,因而刺激玉米淀粉加工業的副產品需求增加,價格上漲。
4、出口需求增加
隨著國際玉米價格上漲(82美元→120美元),海運費上漲(22美元→80美元),使我國出口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地區的玉米蛋白粉、纖維飼料的競爭力增強,價格上升。過去,出口淀粉在國際市場上競爭乏力,現在,由于國際市場玉米價格暴漲而會有利于出口。
三、企業降低成本的推動
目前中國的淀粉工業正向規模化、集團化、深加工方向發展。據2002年年末統計,全國90%以上的淀粉產自山東、河北、吉林三省。因為這三省是糧食主產省,有原料優勢。90%以上的淀粉產自諸城、大成、黃龍等10大企業;90%以上的企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深加工產品。而一些中小型企業相繼或關門,或停產,或并購,或轉產。
這些大型企業,能夠生存下來,并有所發展,主要原因是:
普遍占有原料優勢和規模優勢,成本低。以盈虧平衡為基準,15年前,淀粉與玉米的比價是1.8:1,現在已降到1.4:1或1.35:1。
普遍采取了先進的生產技術,產品質量達到國際標準,消耗降低,淀粉對玉米單耗由1:1.16降到1:1.46,綜合收高到98.5%以上。
普遍采用了熱電聯產,降低了能源成本。
普遍加速了三廢治理,環保壓力得到緩解。
綜合利用率提高,玉米吃干榨盡,就連廢水也要產生沼氣,供居民取暖、做飯或發電。
玉米加工企業的上述變化,無疑是增加了消化 吸收糧食漲價、運輸漲價等因素的實力。
四、各種負面因素的制動
通脹是一把雙刃劍,通脹初期,刺激經濟發展,長期通脹,則會破壞經濟發展。目前,糧食、鋼鐵、運輸等全面漲價,給我國淀粉工業發展的制動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特別是一些中小規模的企業,承受這種漲價壓力的實力非常弱小,很容易陷于困境,加速停產、關門的步伐。
還有企業內部因素的制動,主要表現在產品深加工水平不高,增值較小,例如深加工比重很大的淀粉糖漿,還只是中低檔產品,較高檔次的42果糖、55果糖產量還很小。還有環境保護要求越來越高,治理成本越來越大。
進口的沖擊。如木薯淀粉從泰國、越南的進口數量越來越大,有統計說,去年已達到30萬噸,特別是與東盟的貿易關稅調低后,木薯淀粉的進口,對玉米淀粉的沖擊會越來越大。
五、結論
綜合所述,政府政策的鼓動,會刺激投資,加快淀粉工業的發展;市場需求的拉動,會使產銷趨于平衡;企業降低成本的推動,會使產業向原料產地集中,向超大規模的集團化方向發展,向深加工方向發展;外部各種負面因素的制動,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業的發展速度。
總體上來說,2004年增速15%,增產100萬噸淀粉是可能的。因為今年初,吉林賽力斯達年加工玉米30萬噸的生產裝置恢復生產,錦州元成公司年加工玉米60萬噸的生產裝置,下半年投產;山東西王集團30萬噸淀粉,陜西國維24萬噸淀粉擴產已結束;還有一些公司也會充分利用遭受生產能力,增產一些。
到2008年,玉米加工規模還會擴大。吉林華潤生化新增300萬噸,長春大成集團在姚家的項目新增120萬噸,山東諸誠在黑龍江擴產新增70萬噸,山東長治新增50萬噸,等等。這些規劃實現后,使全國玉米淀粉總產量突破1000萬噸以上,消耗玉米1500萬噸以上,保持增速11%以上,是完全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