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政府官員和行業人士稱,中國計劃修改農產品進口配額管理,打擊腐敗行為,并遏制創紀錄的國家糧食儲備增長。
中國是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國,根據世貿規則將關稅稅率配額(TRQ)分配給國有公司和私人公司。中國也是全球頭號糧食消費國。由于中國糧價處于全球最高水平,這些低關稅進口配額就成為有背景關系的公司的搖錢樹。
中國發改委農經司副司長方言本月稱,進口配額分配管理細則將會進行調整,不過她拒絕透露更多的細節。行業人士稱,調整包括推出更具透明的配額交易程序,而中央政府也在考慮只向那些同意采購國儲糧的公司發放配額。
北京東方艾格咨詢公司分析師稱,基于目前的配額制度,一些官員可以以權謀私。貿易公司賄賂政府官員來拿到配額,而需要低廉進口糧食的面粉加工廠和其他最終用戶則被排除在進口配額之外。
行業專家們稱,配額分配程序并不透明且復雜。發改委并不公布拿到進口許可證或數量配額的公司名稱。北京東方艾格咨詢公司建議使用一套公共的競價交易程序來取代目前的分配制度,讓貿易公司競價配額。
由于政府計劃修改配額制度,政府推遲發放2015年谷物和棉花進口配額。政府通常每年9月底公布這些配額。
上海匯易公司首席分析師李強稱,這套體系肯定會調整。他補充說,一系列發改委官員腐敗事件的曝光,使得進口配額調整勢在必行。
自習近平主席2012年底推進反腐倡廉后,發改委一直是調查的目標之一。
中國在加入世貿組織時承諾,每年小麥進口配額上限為960萬噸,玉米720萬噸,大米530萬噸,棉花為8.94萬噸。國有公司拿到大部分的進口配額,其余則由一些私營公司獲得。世貿框架下的進口配額關稅可低至1%,配額外的進口則須征收高關稅,以保護本國農民利益。就小麥而言,沒有拿到進口配額的公司需要交納高達180%的關稅。
中國與國際農產品的價差也導致進口配額交易黑市的出現。例如中國的棉花價格比國際價格高出40%。有棉花進口配額的公司向配額賣給其他加工公司,售價高達每噸4000元,約合654美元。
某飼料加工公司一位經理稱,由于糧食庫存龐大,中央政府還在考慮將WTO進口配額與國儲糧采購連接一起。他指出,政府正在討論相關細節,比如采購10噸國儲糧的公司可以拿到1噸進口配額。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經理稱,這意味著私營飼料加工公司需要采購2880噸高價國儲玉米,才能拿到所需的進口配額。這將有助于降低家儲備。
中國并不公布糧食庫存數據,但是貿易商預計過去兩年玉米庫存可能已經增至近1億噸,占到全年消費的一半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