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至今,記者奔波于三湘四水,尋找我省畜牧業興旺發展的軌跡。在湘南村落,在洞庭水鄉,在青山綠遍的牧場?但見雞鴨成群,生豬滿欄,牛羊遍山崗。而畜牧龍頭企業的現代化生產模式,則展現了我省畜牧業騰飛的另一幅壯觀圖畫。
我省豬、牛、羊、家禽總出欄(籠)量去年均已躍入全國十強。全省畜牧業及相關產業年產值突破1000億元,其中生豬就過600億元。肉類總產量596萬噸,排全國第3位;生豬出欄僅次于四川,達到7323萬頭,商品豬外調和出口居全國首位;牛、羊、禽類出欄(籠)分別居全國第十、第八、第七位。去年,全省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1.8%。
今年上半年養殖業報告顯示:1月至6月,全省出欄生豬3626萬頭、牛134萬頭、羊495萬只,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4.5%、9%、9.7%;出籠禽2.78億羽,比去年同期增長一成。
我省畜牧業在產量和產業鏈發展上的突破,成績令人欣喜。但從質量和效益上考量,我們又有更大期盼。
專業戶、養殖小區、龍頭企業齊頭并進
一家一戶,種三畝地,喂幾頭豬,養幾只雞,這曾是我省種養業的真實寫照。上世紀80年代后,有的農民開始幾十頭、上百頭地養豬,我省出現了首批養豬專業戶,他們成了農村最早致富的群體。“湖南養豬多,但可看的東西少”,農業部專家曾經“不客氣”地這樣評價。為了改變分散養殖的狀況,各地根據自身優勢,在遠離城鎮、少污染的山頭地塊,興建養殖小區,鼓勵專業戶向小區集聚,畜牧部門從種苗、防疫、技術等方面搞好服務,養殖小區迅猛發展到2000多個,規模養殖戶達到63萬戶。“看點是有了,但亮點還不夠”。對比養殖業先進省份河南、山東,我省畜牧業找到了差距,著力扶持畜牧業龍頭企業。正虹海源、新五豐公司創造養殖企業的典范,亞華種業南山分公司則帶動城步建設成奶業大縣。漣源為了發展養牛產業,引導三個大戶組成聯合體,創辦天華牧業公司,累計投入上億元,攻克胚胎分割技術,探索出肉牛產業化道路。湘潭市扶持40多位大戶創辦企業,引資做大做強。舜華鴨業、衡金蛋品都是大戶領頭的養殖龍頭企業。“龍頭”高昂,亮點紛呈。新五豐公司綠色保健式養豬,基地生豬規模上100萬頭,從源頭到餐桌安全可控;正虹海源、湘潭偉鴻年加工生豬百萬頭,一頭豬分割肉產品達到200多個品種;舜華香辣鴨、糖果鴨系列,瀏陽黑山羊熟食系列、加華干鍋牛肉、休閑牛肉系列都成為千家萬戶喜愛的美味食品。
產業鏈接模式百花齊放
畜牧業產業化過程中,“公司+農戶”是產業鏈接的基本模式。但成功與否,關鍵在于公司與農民的利益關系如何處理。
過去幾年,各地探索公司連農戶的辦法,如隨行就市按市價收購;實行收購保護價措施;推行統一供種、供技術、統一收購;賒種、賒飼料、賒獸藥,售后統一結算。這些辦法都起過一定作用,但又都存在制約性問題。前兩種辦法,農戶存在風險,市場不景氣,生產就滑坡;后兩種辦法,公司投入多,農民不守合同,就會有去無回。
幾經探索,各地總結出了一套套適合本地的模式。例如湘潭模式,公司把關聯度大的種豬、飼料、防疫等部門與養豬專業村結合,訂立誠信合同,確保農民出欄一頭豬獲利提高50元至80元。舜華模式則靠養鴨協會參與收購定價,保障養鴨大戶的利益。寧鄉溫氏模式中,公司提供種雞、飼料、防疫,統一收購營銷,讓農戶成為“第一車間”,公司通過成本核算,確保農戶出籠一只雞,獲利1.2元以上。非典和禽流感期間,溫氏公司補貼1700萬元,按合同價收購農民手中的成品雞,果斷承擔風險。此外,還有正虹模式、偉鴻模式、天華模式……
這些模式的成功,首先對生產進行了保護。從種到銷的各環節成本核算,確定利益分配比例,并十分注意讓利于農。其次,都有自我約束機制。公司與農戶通過簽訂合同,規范雙方行為,不按合同辦事,就按違章處理。此外,還對風險進行調節。公司從經營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風險基金、獎勵基金,增強養殖戶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同時獎勵按合同完成任務的農戶。
這些產業鏈模式下,企業與農民都把對方利益看成頭等大事,共同打造出標準化的“第一車間”,使產業鏈緊密銜接有效運行。
大發展還待質量效益大跨躍
近十年來,我省生豬出欄年均增長300萬頭左右,牛、羊、禽類加速發展。但如果冷靜地進行審視,不難發現,許多無法回避的問題已經凸顯。
隨著產業的壯大,合理布局日益重要,不少地方卻搞起“小而全”,鄉鄉掛“龍頭”,縣縣擺“龍陣”,產業有走入另一種自我封閉的可能,為畜牧業進一步做大做強設置了障礙。
畜產品加工依然滯后,目前國外畜禽產品增加值與原料直接價格比為5?1,而我省還不到0.5?1,出欄的豬、牛、羊、禽類多起來,但整體效益欠佳成了“切膚之痛”。此外,畜禽品改緩慢,良種供應“卡脖子”,全省每年要花上億元資金到外省調種。湖南距離廣東近,但因為種的質量難保證,湘產生豬在廣東市場竟比河南、湖北生豬價格低。目前,我省年出欄生豬7000多萬頭,而省財政安排品改專項經費僅100萬元,不及外省的一個零頭,這對一直希望養殖業由大變強的我省實在是一種尷尬;年產值過100億元的家禽業多年來沒有專項資金,地方畜禽良種保種艱難。對養殖大戶而言,畜禽養殖進一步擴大規模,不僅貸款難到手,還會受到用地限制。
我省畜牧業正經歷著數量的跨越,不用太長時間,年出欄生豬過1億頭就會成為現實。其他畜產品也會實現大發展。但我們更期盼的是,在數量大跨越的同時,我省畜牧業將質量和效益作為發展之本也實現大跨越,這是市場的要求,更是三湘農民的大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