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原油價格的真正反轉
侯寧(作者系財經評論員)
5月19日,被媒體熱炒的“5·19行情”沒能靠“精神”有所表演,“石油雙雄”也表現平平,倒是發改委及時通知了中航油、中石化等相關企業:航空煤油該提價了!
不同的是,以往汽、柴、煤油價格基本上是同時上調,而此次,發改委卻只是上調了航空煤油價格460元/噸。對開車族而言,這是好事;對本就在套保交易中巨虧的航空公司來說,卻是不大不小的噩耗。
記得在2007年11月1日,發改委也提了油價。面對油價提升的決定,除了壟斷性石油石化加工巨頭中石油、中石化以及其他替代能源生產企業高興之外,其余企業及廣大消費者都叫苦不迭。而且,此次提升油價進一步抬高了CPI,加劇了當時便已經存在的通脹壓力,使得宏觀調控形勢更加復雜。
更重要的是,當時的油荒不僅威脅到了國計民生,而且也折射出我國經濟發展的脆弱,即我國石油供應一半來自進口,自給能力不足,一旦油價持續走高或進口通道受到限制,那么經濟滑坡便幾乎是必然的了。而且,僅僅通過推高油價提升我國戰略性能源的成本,便足以威脅到中國經濟的命脈和當時牛氣沖天的股市。不幸的是,正是從那時起,我國股市便步入了尚主席所言的“大的起伏”中,只不過當時,多數投資者還渾然不覺。
如今,盡管中國經濟和股市早已無法和2007年11月的牛氣相提并論,但相同的是,原油價格跌了又漲了,油價又要上調了。此時,人們肯定要問的是,這次油價上調會成為一種趨勢么?它對經濟和股市影響幾何?如果再爆發油荒會導致什么局面?
對此,我們首先得回到原油市場,先看看這樣的漲勢能否持續才是。
眾所周知,今年以來,在金融危機導致各國GDP告急的同時,國際油價卻節節攀升,以至于最近再創近6個月來的新高。對此,除了少數原油產出大國和做多的炒家大賺其錢外,對別的國家而言,此等局面都堪稱“禍不單行”,而對石油匱乏和進口大國來說,這更似自家房子著火的時候還有人火上澆油。
然而,油價還在漲。單從技術上看,美國原油期貨雖然沿著10周均線穩步上行,但尚屬反彈行情,而目前,我們也只能希望10月和60月均線的63、68美元能延緩油價攀升的腳步。這也是發改委單單提了航油價格而暫時沒有提高其他油價的原因,發改委也在觀望,如果油價反彈步伐就此停下,則中國大幸,開車族更可拍手稱快。
問題的關鍵在于,如果漲勢持續,一旦原油期價有效站穩60月均線,則意味著原油市場基本面再次逆轉,油價便有可能再次演繹上百元的瘋狂。那時,油荒便可能再次降臨國內,從而也會帶動其他大宗商品市場繼續飆升。
事實上,自2008年12月19日國際原油價格創出每桶32.4美元的六年低點后,原油價格便開始緩緩筑底,并在今年一路攀升至目前的60美元之上,而與此同時,國內燃料油、黃金、天膠、期銅、期鋁等大宗商品期價也基本實現翻番,演繹了和原油期貨幾乎類似的多頭行情。這一時段期市的投資價值在于原油、燃料油等期貨品種慘跌后正在醞釀反彈甚至反轉好戲。
當然,這只是對金融投資者而言的“好戲”。對中國經濟而言,油價反轉可能意味著一定程度上的油荒,而在中國經濟正在全力抗擊經濟衰退和金融危機的現在,油荒的破壞性便絕非2007年可比了,它會讓經濟下滑加速,讓我國經濟雪上加霜。
也正因如此,我們看到政府和相關企業已加大了石油進口的步伐,不僅和俄羅斯交換石油,而且最近還與巴西簽訂了100億美元換石油的協議。可以說,這都是未雨綢繆的明智之舉。因為我們不希望油價續漲,并不代表它便不能續漲乃至反轉。我國政府和企業對外投資中發生的眾多的血的教訓表明,心存僥幸是注定要吃大虧的。
不僅如此,我國石油戰略儲備也應大幅增加,替代能源的研發更應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這才是我們需要真正振興和發展的產業;只有如此,中國經濟才有可能在未來幾年內實現“最早反彈”的夢想。 (東方早報)
下一頁:衰退期油價飆升 滯脹風險近在眼前? 多位專家解讀
#p#副標題#e#
衰退期油價飆升 滯脹風險近在眼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朱小雯 發自北京
滯脹會降臨中國嗎?這是擺在中國經濟學家面前的問題。
19日零時起,我國航空煤油出廠價和零售價每噸提高460元人民幣,并可能成為國內其他成品油價格即將上調的一個信號。同日,國際能源署發布的最新報告稱,由于經濟衰退,能源投資正在大幅下降,這為未來3年內油價的飆升鋪平了道路;本月13日,國際油價一度突破每桶60美元關口。
而在上周我國公布信貸和物價數據時,經濟分析人士預計,盡管物價指數延續了前兩個月的跌幅且未來數月料仍停留在負區間,但將近6000億元的新增信貸說明市場上流動性充裕,緩解了對通縮的擔憂。央行行長周小川近日也表示,全球金融危機下各國貨幣當局釋放的流動性有可能導致泡沫,中國根據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對貨幣政策進行動態微調是可以的。央行與銀監會此前也已充分肯定了當前的貨幣政策,認為其有利于抑制通縮預期,增強信心,支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看似矛盾的現象背后,未來我國出現滯脹風險的擔憂已經開始出現。對此話題,《每日經濟新聞》昨日分別采訪了著名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中國社科院世經所國際金融室副主任張斌和申銀萬國宏觀經濟分析師李慧勇。不難看出,目前經濟學家們對此意見分歧仍比較大,甚至形成鮮明對立的兩派。
謝國忠:不應以流動性來治結構的病
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認為,價格和貨幣供應成正比。如果用流通的手段來刺激經濟,在經濟差的時候放錢,經濟好的時候收錢,將流動性作為工具來有效穩定經濟,這樣的穩定是虛假的。這樣的增長帶來了債務的上升,債務多了之后刺激了市場價格,股票和樓價都上升了,帶來泡沫的循環,泡沫破裂之后又會帶來經濟的急劇下滑。
謝國忠表示,過去所謂的微調其代價是經濟大幅下滑。“微調是在積累問題,放錢能夠救經濟是格林斯潘理論的延續。錢放出來使接下來通脹的可能性加大。目前經濟下滑的情況下油價能突破60美元,明年就會出現通脹。4月份美國零售下降了0.4個百分點,批發價格上升了3個百分點,價格上升和需求下降已經同時出現。中國通脹的苗頭已經開始,明年是有可能出現滯脹的。”
他認為,目前我國把經濟結構的問題用流通來治,這個藥不對。上世紀70年代世界經濟的10年滯脹就是因為經濟結構沒有調節好,結構的問題用貨幣政策來應付,結果并沒有讓經濟好起來。
謝國忠表示,要避免滯脹的局面,信貸不能再像目前這樣放了,國企都在做高利貸生意,企業借錢的利息比存款利息還低。整個貨幣政策不見得要變得很緊,但今年總的銀行貸款和GDP的比例只有1.2倍,與中性的政策相差太多,貸款應下降一半以上才能達到中性的程度。我們現在的貨幣政策非常寬松,而寬松的政策應該用在支持結構性調整上面。
張斌:油價上漲對CPI傳導有限
但社科院世經所國際金融室副主任張斌與謝國忠的觀點則相反。他認為我國未來的滯脹壓力不會太大,沒有必要對此太擔心。他表示,滯脹主要涉及CPI或者說食品價格,油價上漲會顯著傳導到PPI。但實證研究證明,再由PPI傳導到消費物價指數會很有限,所以油價上漲對CPI的影響不大。
張斌表示,目前我國CPI水平不高,但下半年同比基數小了,自然會轉為正增長,不過環比即便上漲,幅度也不會大。而滯脹壓力大小取決于政策取向,這其中關鍵看房地產行業。房地產投資上不去的話,就業面臨比較大的困難,工資無上升空間,而農民工、工人的工資決定食品價格不具有走高的基礎,那么整個CPI上漲壓力不會太大。出口、房地產和勞動力成本與食品價格,包括CPI的聯系很緊密。
他認為,我國物價未來可能會有所走高,但由于總需求并不是很旺盛,食品價格上升空間不大,因此短期內我國通脹壓力并不大。
李慧勇:寬松貨幣政策不需轉向需調整
申銀萬國宏觀經濟分析師李慧勇認為,我國目前是需求拉動型的上漲,需求下降和通貨膨脹這兩個滯脹的因素很難同時出現。近一段時期,由于需求不斷回升,價格上升,同時國家為了刺激經濟而投放了大量貨幣,未來流動性仍將非常大,貨幣常數也大幅增長,因此今年下半年會出現通脹預期。
李慧勇表示,CPI的負數至多持續一到兩個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