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市場波動,江西省沉著應對,將畜牧業的發展思路調整到加快生產方式轉變、促進畜牧業結構調整上來。各地加大了對規模養殖和畜牧小區建設的技術指導和政策扶持,大力扶持防疫設施、沼氣設施等小區公共設施建設,并引導中小畜禽養殖戶向小區轉移,做到人畜分離。同時,加大地方畜禽品種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力度,提高育種水平和良種覆蓋率,全省畜牧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通過發展“一縣一業,一村一品”,全省一批優勢畜產品基地初步形成。全省20個生豬重點縣豬肉產量占全省豬肉總量的40%;10個牛羊重點縣牛羊肉產量占全省牛羊肉總量的26%;10個家禽重點縣禽肉產量占全省禽肉產量的34.6%,禽蛋占全省禽蛋總量的50%。同時,豬沼果生態養殖進一步擴大。至目前止,全省大中型畜禽養殖場建造沼氣池323處,實施“豬沼果”的果園面積比重30%以上,與沼氣果業結合的畜禽養殖戶30余萬戶,其中生豬出欄近330萬頭。初步形成了贛南、贛東以牧沼果為主,贛中以牧沼菜、牧沼糧為主,贛北以牧沼魚、牧珠共養為主的格局。
今年以來,全省開展了“千名畜牧科技人員進場入戶行動”、“畜牧業科技入戶工程”等行動,全面推廣畜牧業相關技術和信息。宜豐、東鄉縣實施養豬科技入戶工程,發展示范戶2000戶,輻射帶動1萬多農戶科學養豬。
各地進一步加大了對畜禽養殖小區和規模化養殖場的建設力度。全省畜禽養殖小區新增120個,40多個5000頭以上的大型養豬場相繼建成投產。上高、東鄉小區生豬出欄占當地生豬出欄量30%以上。撫州規模養殖戶增加25%,新增萬頭豬場8個,生態畜牧小區15個。各地加強了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加大了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一級種豬場生產母豬存欄基本穩定,余江、會昌、定南、遂川等地新建了一批大型種豬場。全省原種豬生產同比增長12%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