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大慶畜牧業只盯著數量擴張,一直沒干出啥名堂。2002年,該市確定農轉牧戰略后,提出了以奶牛為重點,以大鵝、生豬為兩翼,兼顧發展肉牛、肉羊的數質并重新思路。
有人測算,一頭牛產不到3噸奶,就是個“白吃飽”。該市畜牧局局長劉兆全說,全市草原的產草量在80萬噸左右,而實際需求在200萬噸以上,大部分得外購。因此,今后牧業發展必須依靠科技,從質量、效益上下功夫,否則,不僅農民掙不到錢,還破壞了生態環境。
說干就干。大慶市先后投入2000多萬元,在全國地市一級率先成立了家畜良種繁育中心,建立了奶牛、肉羊、大鵝三大良種繁育體系;組建了畜禽疫病監測中心,常年對口蹄疫、禽流感和小鵝瘟等抗體效價進行監測,為畜牧業發展保駕護航。近幾年,他們徹底整頓了奶牛凍精市場,從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引進特一級凍精;目前,已為17.6萬頭良種奶牛建立了檔案,避免了近親繁殖;成功運用胚胎移植、性控等技術,加快了品種改良的進程。如今,這里的奶牛100%%實現了選種選配、優種優配,母犢率明顯提高。
為優化牛羊種群,該市還先后從澳大利亞引進良種奶牛7272頭,引進德國肉用美利奴、澳大利亞無角道賽特等種公羊5000只。為了避免個別不孕牛給農民帶來的損失,該市畜牧局事先與農民簽訂了協議,不但一頭牛賠償1萬元,而且殘牛歸農民,額外還給一臺價值2000多元的青貯設備,此賠付標準比保險公司的最高賠付價格9000元還高。
在該市讓胡路區的慶新奶牛小區,540多頭澳牛已成為這里的主力軍。據該公司總經理李洪宇介紹,他們的2000多頭奶牛采用散欄式飼養,吃的是營養豐富的TMR全混合飼料,戴的是記錄奶牛產能的ID識別器,聽的是古琴曲《高山流水》……一年下來,核心牛群的單產高達7.4噸,鮮奶早就被“伊利”盯上了,每公斤賣到2.43元。據統計,公司今年的收入少說也得有1400多萬,那還不算牛犢增值呢!
為使畜牧業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該市對1034萬畝草原全面實施禁牧,并落實了承包責任制。草原植被得到了明顯恢復和改善,產草量由2000年的不足40公斤提高到80公斤以上,去年新增牧草30萬噸,增收1.3億元,可多養10萬頭奶牛。與此同時,該市還大力推行畜牧業標準化生產,使青貯、青飼料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目前已達100萬畝,涌現出了林甸縣福興村、杜爾伯特南陽村等一批環保型畜牧業典型。
靠品質驅動,用科技護航,大慶畜牧業連續5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勢頭,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例已連續3年超過50%。到2005年末,全市存欄奶牛突破30萬頭,比2000年增長286.7%,奶牛單產已由2000年的3.5噸提高到現在的5.3噸,高出全省平均值0.5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