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黑龍江省將畜牧業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突破口,精心制定發展規劃,出臺扶持政策,通過扶持奶源基地建設、基層社會化服務體系、良種工程、草原改良等一系列措施,全省畜牧業每年投入規模均達十億元以上。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28.1%上升到2006年的42%,全省共有10個市縣牧業產值比重超過50%。農業既增產又增收,農民離土不離家,可以說,畜牧業的大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創造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從總體看,2006年全省奶牛、肉牛發展形勢較好。到第三季度末,全省奶牛存欄171.9萬頭,肉牛存欄586.4萬頭,鮮奶產量達349.2萬噸,出欄肉牛249.2萬頭,同比分別增長12%和9%,成為拉動畜牧業增長的主導力量。此外,生豬生產也呈現先抑后揚的態勢,在經歷了2006年上半年的低谷后,從6月初開始強勁反彈,預計2007年全省生豬出欄量有望突破3000萬頭。在出口方面,2006年前三季度,全省肉類出口達3.1萬噸,較上年同期增長了7倍,有效拉動了省內畜產品的恢復性增長。
2006年以來,黑龍江省繼續把發展規模化、標準化生產作為實現技物結合、提高產業生產水平和組織水平、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的最有效手段來抓,積極扶植和引導農戶改變兼營兼業的習慣,逐步向專業化飼養方向轉變。到2006年年末,全省飼養大戶和專業場已經達到4萬個,各類專業小區達4000個,規范化小區比重由2005年末的30%提高的目前的40%。在進一步完善胚胎中心建設的同時,黑龍江省還新增人工授精站點200個,擴大了省繁育站的凍精供應能力,全年生產凍精已超過200萬劑。而且,在農業部的大力支持下,黑龍江省還進一步擴大了奶牛良種補貼范圍,2006年共有15個縣的56萬頭可繁母牛享受了優質凍精良種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