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14日發布數據顯示,9月份CPI同比上漲6.1%,漲幅連續第二個月小幅回落。相關專家普遍認為,如果糧食作物出現大豐收、生豬出欄情況轉好,將使四季度CPI張幅回落空間增大。
數據分析
豬肉價格上漲因素復雜
國家統計局上周五發布的9月CPI數據顯示,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總水平同比上漲6.1%,環比上漲0.5%。其中,食品價格上漲13.4%,豬肉價格上漲43.5%。
“以豬肉為主的食品漲價,依然是CPI數據破6%的主因。”宏源證券固定收益總部首席分析師范為分析,肉禽及制品的價格漲幅是同比達到28.4%,推高了CPI1.86%,水產品的價格也是上漲了同比14.1%,推高了CPI0.32%,鮮菜和鮮果的價格也是出現了一個同比的上漲,合計推高CPI應該是0.31%。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本輪豬價上漲由多種因素造成。一方面,去年上半年,養豬普遍出現虧本,嚴重挫傷了生豬養殖積極性,豬源明顯減少。另一方面,除了飼料成本、運輸成本上漲,飼養人員工資上漲也是一大因素,多數規模養殖場用工成本從去年的每月1200元上調到2000元。此外,疫病嚴重,也造成生豬生產減少。
專家觀點
“中國經濟需警惕滯漲”
著名經濟學家韓志國指出,中國經濟面臨的滯脹風險,正在從可能向現實發生轉變,這也是目前中國經濟需要警惕和面對的最大風險,因此,四季度加息刻不容緩。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認為,接下來幾個月的CPI漲幅可能進一步好轉,“一方面,環比的PPI生產資料價格已經在回落了,大宗商品價格有明顯的回落,另一方面,包括食品當中最突出的豬肉的價格未來都將呈現一個回調的態勢,加上住房價格的變化,將進一步減少年底前的翹尾因素。”
“物價拐點仍然未出現”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指出,從6.1%這個數據可以看出,目前物價下調非常緩慢,“大力調控下物價才出現緩慢下降,表明9月份并不是物價的拐點。”孫立堅認為,如果糧食作物出現大豐收,生豬出欄情況明顯好轉后,物價拐點就能真正形成。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陳道富認為,四季度CPI的發展趨勢還需觀察各種漲價因素,但CPI同比漲幅仍有2%的下降空間。
市民感受
申城10月肉價“確實降了”
“自從豬肉漲價后,吃肉次數明顯減少,不過今天周日,打算做個紅燒肉。江蘇的黑毛豬肉質最好,一斤18元不到。”西法華鎮路菜市場買菜的劉老伯說,比起此前一盤紅燒肉要花上50多塊,10月份的豬肉價格確實降了。在一邊的林阿姨談起這兩天的蔬菜價格時也露出了笑容:“之前雞毛菜、空心菜都要賣到5元多,現在便宜多了,才2元一斤。”
上海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監測數據顯示,豬肉近期價格有所下降。以大排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