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9月上旬的豬肉價格和生豬價格下跌行情,在進入11月之后并未出現好轉,反而呈現繼續下跌態勢。2個月內,全國豬肉價格已經調整近10%,生豬價格調整幅度更是達到了15%左右。
不過,由于供不應求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變,業內預計伴隨著冬季消費旺季需求的逐步釋放,豬肉價格很可能于近期出現反彈,并于明年一季度前后保持相對高位。
有望進入反彈通道
盡管逐漸步入傳統消費旺季,但由于需求釋放低于預期,使得已經調整2個月的豬價下跌行情仍在繼續。9月至今,從終端豬肉價格到中端肉豬價格再至前端仔豬價格,調整幅度呈現出遞增和加速放大之勢。
當前全國豬肉均價27.47元/公斤,較9月初近31元/公斤的價格高點已經下跌10%左右;出欄肉豬均價也繼續跌破17元/公斤大關至16.69元/公斤,已較9月初下跌15%;仔豬價格更是大幅下跌至32.13元/公斤,已較9月初下跌近30%。
究其原因,生豬出欄量集中增大、疫情及豬價下跌導致養殖戶恐慌性拋售、進口豬肉和儲備肉對供給的調節等共同導致此輪豬價大幅調整。搜豬網分析師馮永輝表示,唯有需求增加方可消化增加的供應部分,推動價格反彈,但當前需求增長低于預期,豬價反彈動力尚不明顯,短期內仍可能繼續弱勢調整。
不過,在豬價連續下跌中也出現了一些“樂觀”因素。目前局部地區養殖戶拋售生豬現象有所減少,更為重要的是,盡管生豬存欄及供應增加,但供不應求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變,只是供需缺口得到了短暫緩解。業內還認為,隨著冬季到來,豬肉消費需求將有增無減,有望帶動豬肉價格進入反彈通道。
荷蘭合作銀行高級分析師潘晨軍也指出,由于復發性疫病和原材料成本的增加還會不斷影響養殖,預計中國豬肉短缺的情況將至少持續至明年一季度末,預計豬肉價格很可能會于近期出現反彈,并于明年一季度前后保持相對高位。
長期消費增速放緩
盡管國內豬肉供應短缺情況短期難以改變,但長期仍有望保持自給自足、基本平衡的局面。
長期從事農業投資的荷蘭合作銀行日前發布報告指出,目前中國
豬肉消費在國內肉類消費中占據最重要的份額。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豬肉生產國和消費國,2010年中國豬肉產量4900萬噸,出欄量4.53億頭。我國人均豬肉年消費量從1996年的
潘晨軍預計,未來中國豬肉生產量的增長步伐將遠遠低于過去十年水平,“在城市地區,豬肉消費量正接近飽和,而進一步的消費量增長潛力主要來自于農村地區。”不過,她也表示,數量增長雖然放緩,但價值增長會繼續成為未來市場發展的一大特色。
除了消費增長放緩之外,潘晨軍還指出,中國的豬肉供應鏈正在進行著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十年前占據領導地位的個體養殖戶的市場份額正在迅速下降,大規模養殖場快速涌現以填補空缺。
據悉,由于受疫病、市場波動、成本上升等諸多因素影響,散戶所占的比例已由2001年的74%下降到當前的37%左右。2011年的供應短缺也驅使大規模養殖場更加快速擴張,繼續蠶食個體養殖戶的地盤。
荷蘭合作銀行的報告還表示,中國豬肉供應量有望從目前的4900萬噸增加到2020年的6000萬噸,年復合增長率保持在2%左右。“供應量的增加部分主要來自專業戶和商業化養殖場。同時,規模化的一體化企業會獲得更多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