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播放器av少妇影院-欧美xxxxbbbb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www.jhygf.com

中國飼料工業信息網logo

市場“缺豬不缺肉”?A股豬肉板塊瘦了,豬企們如何逆襲?

來源:    作者:    時間: 2021-04-20

  比京劇變臉還要戲劇的是起伏的豬肉價格和“瘦身”的豬肉股們。

  從2019年開始,我國豬肉價格便處于價高且變動不斷的狀態,近期豬肉價格大幅回落,不少網友直呼“可以多吃幾頓回鍋肉”,與此同時,A 股豬肉板塊也“瘦”了一圈,多家養豬企業一季度業績驟降:新希望預計一季度凈利潤1.2億元至1.8億元,同比下降89%至93%;其他產能排名靠前的豬肉股,如正邦科技、天邦股份同期利潤預降幅度均超過50%。

  如今,豬價低點顯然正在被一次次刷新,曾經備受追捧的豬肉股,將何去何從?

  “豬茅”牧原股份成唯一實現增長的頭部豬企

  4月中旬,豬肉股的一季度業績報告出來了。

  2021年一季度,新希望預計凈利潤1.2億-1.8億元,同比下降88.94%-92.62%;正虹科技預計虧損擴至470萬-610萬元,上年同期虧損264.09萬元;天邦股份預計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盈利1.91億–2.38億元,同比減少50%-60%;正邦科技預計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05億–3.05億元,同比下降66.32%-77.36%。

  其中,牧原股份以一季度凈利潤預計在63億元至73億元,成為了頭部豬企中唯一實現增長的公司。

  有關數據顯示,1-2月,牧原股份生豬銷售合計488.7萬頭,同比增長349.2%,相當于溫氏股份、正邦科技和新希望三家之和。同期,正邦科技、新希望銷量增速為89.8%、87.68%,雖然增幅已經十分可觀,但是增速遠遠低于牧原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1年生豬價格回落預期明確的背景下,用銷量的增長來對沖豬價下滑,已經成為各家養殖企業首要應對策略。區別于溫氏股份、新希望、正邦科技、天邦股份等上市公司多采用“公司+農戶”的代養模式,牧原股份一直堅持采用“全自養、全鏈條、智能化”的養殖模式,相對具有“輕資產”的特點,而歸功于其自繁自養模式,牧原股份生豬銷量增速保持全行業領跑位置,這也成為了公司業績增長能夠一枝獨秀的原因。

  而在今年3月中旬,一度陷入財務質疑風波的牧原股份首次披露了新希望等公司組團“進貨”信息,對其自身高利潤率的成因加以說明。據了解,2020年1-9月,溫氏股份、新希望、正邦科技、天邦股份等4家A股頭部豬企,合計向牧原股份采購226.19萬頭仔豬,46.92萬頭種豬。

  招商證券曾指出,目前,工業化封閉式的自繁自養模式在養殖環節中已經逐漸展現出優勢,正在形成產業方向。

  “跌跌不休”的豬肉價格成豬企業績爆雷主因

  春節過后,中國豬肉價格就坐上了“滑梯”。

  今年1月下旬起,豬肉批發價格已連續十周下降,豬肉價格降幅達到約27%;3月下旬,豬價下跌尤為明顯,26元/公斤的價格已經跌至2019年三季度豬價快速拉漲階段水平;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截至4月13日,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豬肉平均價格為31.87元/公斤,一季度全國豬肉價格下降近三成。

  與此同時,多家豬企將業績“爆雷”主要矛頭指向“跌跌不休”的豬肉價格。新希望解釋稱,盈利下跌的原因是生豬銷售價格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疊加飼料原料價格上漲及疫情影響等因素,生豬養殖成本上升,導致豬產業盈利下降;正虹科技表示,公司生物安全防控成本增加,生豬銷售價格同比下降為主要原因;天邦股份將業績下歸因于豬價下滑和生豬出欄結構與去年同期有所不同;正邦科技則稱生豬價格較去年同期有所下滑是公司報告期內業績下降的主要原因。

  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二級巡視員辛國昌表示,“預計到今年6月份左右,生豬存欄量將會完全恢復到2017年的存欄水平。下半年全國生豬出欄和豬肉供應有望完全恢復正常,屆時豬肉供應形勢越來越寬松,從價格上來看,豬肉價格同比也會繼續出現下降。”

  21世紀資本研究院認為,隨著今年一季度業績的出爐,豬肉股從2019年6月開啟的業績成長周期就此宣告結束,即便后期豬價仍有反復、下半年養殖企業繼續放量,多數公司已經難以挑戰2020年的高利潤基數。

  豬肉價格還會下降嗎?國家統計局四川調查總隊農村調查處處長許倫泉表示,四川目前生豬產能已經基本恢復正常,“春節期間由于消費量比較大價格也會相對較高,綜合考慮養殖成本和仔豬價格,我們判斷豬肉價格還會下降但下降空間不會太大。”

  豬肉變雞肋,豬企們如何逆襲?

  從生豬價格歷史走勢上看,歷年二季度由于身處消費淡季,當期豬價多呈現下跌走勢。等到消費淡季過去,豬價雖然存在一定反彈可能,但是又面臨著大周期生豬供給增加的壓制,全年豬價難以回升至2020年的高點。

  可預計的是,產能急速擴張的同時,豬肉價格下降影響或將延續,利潤下行壓力成為諸多養豬企業面臨的挑戰。

  如今豬肉似乎變雞肋,豬企們如何實現逆襲?

  成本成為豬企后周期競爭的關鍵點,以牧原股份為例,有關數據顯示,2020年1—6月,牧原股份生豬成本為1123.92元/頭,其生豬成本為業內最低,超強的成本優勢使得牧原股份的盈利能力更強,而且在賺更多錢的同時能有更多資金快速擴張。

  銀河證券分析師謝芝優指出,受豬價下行影響,目前各頭部豬企普遍采用“以量補價”模式,生豬加速出欄。據風口財經記者了解,牧原股份、溫氏股份、正邦科技和新希望2021年的出欄目標分別為5000萬頭、3000萬頭、2500萬頭和2500萬頭,共計1.3億頭。

  “近期的補欄量增多,前期仔豬已跌到了1000元/頭,相比3月份則是跌了500元左右,不過現在市場仍處于“缺豬不缺肉”的狀態。”某地區養豬戶李先生表示。業內人士也指出,根據生豬周期推算,4月份肥豬出欄量持續增加,加上3月下旬市場二次育肥普遍增多,對應到4-5月份商品豬出欄,供應鏈相對充足,不過豬企們競爭的關鍵仍然在生豬擁有數量上。

  21世紀資本研究院認為,在當前生豬期貨的市場規模和容量下,并不足以支撐各家生豬行業的對沖需求,相關公司只能通過自身經營的調整盡可能“熨平”豬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