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觀察| 生豬價格下跌是需求不振的原因嗎?
最近在北京一家大型超市遇見熟人孫大媽。她看著“特價豬肉9.80元/斤”的告示牌一臉的嫌棄:“玉米那么貴,豬肉這么便宜,不知道都怎么想的。”她不買這么便宜的豬肉,“不正常”。我說有專家認為生豬價格下跌主要原因是“消費不振”,您還不振作起來支持一下?她說“我振作得很呀。你看看現在市場多么豐富呀,牛羊禽蛋奶,價格都不貴。我們家現在吃牛羊禽肉比以前多了,消費牛奶產品比以前多了。這一年全家增重,還怎么振呀,沒地方振了啦。”
2018年8月爆發的非洲豬瘟疫情,使中國生豬產業遭受重創。2019年處于產業整頓狀態,2020年進入產能恢復過程,2021年不料想“豬周期”也恢復了。春節前,生豬價格就開啟了“跌跌不休”模式,目前的價格比年初的高位已經不是“腰斬”而是“臀斬”了。快速發展起來的規模養殖主體又快速進入虧損狀態。年初上市的生豬期貨主力合約“2109合約”連續6周下跌,上周五跌破20000元/噸關口,創上市以來新低。期貨價格的預見性告訴我們,2021年生豬價格似乎也就這樣了,“回到10元年代”。一年上漲,一年下跌,這種緊湊型的“豬周期”不是我們想要的。那么問題出在哪里?難道對于“豬周期”我們只能“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躺平’了”?不能呀。我們是不是有必要回顧一下我們的努力?看看到底哪里還有改進的余地?
2019年,是農業農村部的“生豬年”。3月20日印發了《農業農村部關于穩定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給的意見》(農牧發〔2019〕9號),5月、8月、9月,共開了三次全國性的生產部署會議。成立了恢復生豬生產協調辦公室。約談了11個生豬生產下降幅度較大的省份。9月10日以國務院辦公廳名義印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穩定生豬生產促進轉型升級的意見》(國辦發〔2019〕44號),會同有關部門出臺了17項政策措施,全國31省(區、市)印發了生豬穩產保供實施意見。在市場拉動和政策推動下,生豬生產出現了止降回升的積極變化,但下半年豬價上漲表明,恢復生產發展保障市場供給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為此, 12月4日,印發了《農業農村部加快生豬生產恢復發展三年行動方案》的通知(農牧發〔2019〕39號)。該通知下達了“軍令狀”:“今年要盡快遏制生豬存欄下滑勢頭,確保年底前止跌回升;確保2020年年底前產能基本恢復到接近常年的水平,2021年恢復正常。”
到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第十五條是“加快恢復生豬生產”。這是生豬生產問題在中央一號文件中首次單獨立項。其基本內容是對2019年各項部署的再劃重點。目標:采取綜合性措施,確保2020年年底前生豬產能基本恢復到接近正常年份水平;任務:落實“省負總責”,壓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強化縣級抓落實責任,保障豬肉供給;措施:推動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打通環評、用地、信貸等瓶頸。糾正隨意擴大限養禁養區和搞“無豬市”、“無豬縣”問題。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引導生豬屠宰加工向養殖集中區轉移。加強市場監測和調控。支持奶業、禽類、牛羊等生產,引導優化肉類消費結構。主題:加快恢復。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在“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章節中,提出“加快構建現代養殖體系,保護生豬基礎產能,健全生豬產業平穩有序發展長效機制,積極發展牛羊產業,繼續實施奶業振興行動,推進水產綠色健康養殖。”
“確保2020年年底前產能基本恢復到接近常年的水平,2021年恢復正常。” 據農業農村部監測數據顯示,4月份,能繁母豬存欄量環比增長1.1%,連續19個月增長,同比增長23.0%,相當于2017年年末的97.6%。目前,生豬存欄量一直保持在4.16億頭以上,已經基本接近正常年份水平。既然“恢復正常”了,為什么豬價還是大跌?而且在飼料成本大漲的情況下大跌?業內的分析認為是存欄數上漲的同時,屠宰上市量增長更大。這半年,為了等待價格恢復以減少損失,規模養殖戶普遍采取延期上市“被動壓欄”的做法,就是賣出的大肥豬超過了屠宰企業規定的標準體重。這樣一來,雖然出欄頭數恢復正常,但是豬肉供應量“恢復”超常。“數”和“量”不匹配了,加上“需求端沒有明顯提振”,價格下跌的走勢就形成了。
是的,一個又一個的節日小長假,都是養豬人最期待的,但是結局卻都是一樣的:豬肉消費并沒有被節假日帶動起來。這就怪了。“‘吃貨’都去哪了?”其實,孫大媽已經告訴我們原因了,并不是“需求端沒有明顯提振”,是需求端的消費結構發生了變化。而這個變化正是養殖業供給側結構調整的結果,也是國家政策導向引導的結果。為什么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在“加快恢復生豬生產”的最后提到“支持奶業、禽類、牛羊等生產,引導優化肉類消費結構”?為什么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在“加快構建現代養殖體系”的論述下把“保護生豬基礎產能,健全生豬產業平穩有序發展長效機制,積極發展牛羊產業,繼續實施奶業振興行動,推進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放到一句話里面說?應該說,正是這種引導形成了今天的局面——畜牧產業全面發展,優化肉類消費結構。
所以,目前的生豬價格下跌,生產方不能責怪需求方,還是應該加強學習。“非瘟”之后養豬產業一直在補短板。許多短板用資金用政策可以補上去,但不是所有的從業者都是事業者。“加快構建現代養殖體系”,肯定不只是局限于生豬產業,也不僅局限于產業層面,體系的建設需要有加入體系的能力,包括認識能力。把標準豬都養成大肥豬,不犯法,但是違規了。你供應的“超常”的這一部分的市場份額已經不是豬肉能擠進去的了,是牛羊禽蛋奶打下的天下了。那么你非要把豬養成大肥豬,就等于侵害了守規人的利益,侵害了產業的利益,發展的利益。如果養豬的人都沒有這種自覺,“現代養殖體系”離我們就會很遠。所以,兩個“一號文件”精神值得從業者認真學習。目前的價格下跌是一個警示,也是養殖業供給側結構調整進入“正常”狀態的重要標志。隨著規模化率的提升,中國的生豬產業將與發達國家比肩,那時候需要的不是價格競爭,而是穩定性競爭,是產業素質競爭。
還好,我們的規模化正在起步的過程中,希望這次豬價下跌能給產業帶來不同以往的啟示。
一周熱點
- 2021-06-10Somar:6月份巴西降雨增加,有助于遏制二季玉米單產下滑
- 2021-06-10截至6月2日,阿根廷農戶已銷售2970萬噸2020/21年度玉米
- 2021-06-10巴西帕拉納州西部玉米單產或減少35%
- 2021-06-10全球玉米價格飆升,推動印度玉米出口步伐加快
- 2021-06-10巴西馬托格羅索州玉米產量比最初預期低400萬噸
- 2021-06-10Safras:2021/22年度大豆預售比例已達19.2%
- 2021-06-106月份巴西大豆出口量可能超過上年同期
- 2021-06-102021年6月9日世界主要期貨收盤價格一覽表
- 2021-06-10截至6月2日,阿根廷農戶已銷售2090萬噸2020/21年度大豆
- 2021-06-10ANEC:6月份巴西大豆出口量量預計最高達到110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