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播放器av少妇影院-欧美xxxxbbbb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www.jhygf.com

中國飼料工業信息網logo

豬價跌破成本,頭部豬企“以量補價”邏輯受到挑戰

來源:    作者:    時間: 2021-06-22

  豬價連續下行,整個養豬業“愁云慘淡”,連帶著引發“豬肉股”下挫。

  截至6月17日收盤,大北農(002385.SZ)跌6.23%,盤中跳水跌9%,牧原股份(002714.SZ)、溫氏股份(300498.SZ)、天邦股份(002124.SZ)紛紛下挫。

  這些頭部豬企在豬價高漲產能擴張時是急先鋒,如今豬價下行,甚至跌破自繁自養成本線之際,出欄生豬越多損失越大,“以量補價”的業績邏輯正遭受挑戰。多位行業內人士稱,在市場價格已經跌破成本線時,這一邏輯是行不通的,降本增效才是關鍵。

  搜豬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對第一財經表示,對自繁自養的豬企來說,會非常糾結。如果仍然按照批次進行生產,眼前的虧損肯定是無法規避的。如果去產能的話,將付出的代價就是未來豬價上漲時手上是否還有豬。

  馮永輝說,豬企需判斷目前的虧損是持續虧損還是短期虧損。如果是前者,就要馬上縮減產能,否則就要忍受當前的低價,等待價格漲起來,用下一茬的利潤彌補這一茬的虧損。

  中國養豬業兩種模式

  在中國,養豬業存在兩種模式,一種是以溫氏股份為代表的“公司+農戶”,另一種是以牧原股份為代表的自繁自養。

  今年3月第一財經記者到牧原股份位于河南省南陽市的總部實地走訪,牧原股份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秦軍對記者表示,基于自繁自養的養殖模式,牧原股份的種豬、仔豬均為自產。由于堅持全自養,牧原股份需要自主投資建設生豬養殖場。這顯著區別于“公司+農戶”相對具有“輕資產”特點的代養模式。

  相對來說,自繁自養模式在成本控制上有著顯著優勢。比如,無需向農戶(或家庭農場)等支付委托養殖費用,從而降低了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再比如,能夠將飼料加工、生豬育種、種豬擴繁、商品豬飼養等生產環節置于可控狀態,并通過各項規劃設計、生產管理制度,在各生產環節實現規范化、標準化作業。

  秦軍稱,在正常年份,商品豬的單位成本差異不是特別明顯,然而在仔豬價格大漲的背景下,差異就被顯著拉大了。前兩年仔豬外購價格最高的時候超過2000元,而牧原股份內部供應的仔豬成本價,低至每頭200~300元。單這個價差,就能夠很大程度上提升成本,影響毛利率。

  但如今,豬價連續下行,飼料價格不斷攀升,養豬業基本已經處于虧本狀態。謀易咨詢首席顧問王中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的豬價已經跌破大部分采用自繁自養模式企業的成本價,包括牧原股份。那些養殖水平差的養殖戶和豬企,已經陷入深度虧損。

  據布瑞克農產品集購網統計,2020年,平均每頭生豬可營收4000~4200元。但目前,每頭250斤生豬產值下降至1750元。受豬價下行、飼料漲價的影響,利潤變化則更大。2020年,每頭生豬毛利潤2000元。按照當前每斤7元的出欄價格,如果年初以每頭1500元以上的價格購買仔豬的話,每頭將虧損近2000元。從今年4月份開始,大量外購仔豬的豬企面臨虧損,自繁自養的豬企仍有利潤,大約每頭200元~600元。到了5月份,外購仔豬的豬企虧損達到每頭1000元左右;自繁自養的豬企,前半個月小幅盈利,后半個月開始虧損,全月盈虧平衡。到了6月份,整個養豬業開始進入全面虧損。

  面對當期養豬業全面虧損的狀況,兩種模式的代表性企業,也做出了不同的應對舉措。

  比如,新希望(000876.SZ)、正邦科技(002157.SZ)等企業停止外購仔豬,以降低整體成本壓力。在今年5月召開的2020年年度股東大會上,牧原股份相關負責人表示,2021年核心工作是“做好成本管理”,通過生產指標、人工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來實現成本的下降,并確立2021年全年度每公斤14元以下的成本目標。

  王中認為,在豬周期規律仍然存在的情況下,“公司+農戶”模式顯然更有彈性,只是在這兩年高豬價的情況下,掩蓋了這一模式的優勢。當然,從生物安全防控角度來看,采用自繁自養模式的豬企,更有利于做好防控工作。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朱增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兩種模式各有優勢,自繁自養高度垂直管理,執行效率高;外購仔豬訂單式模式,能夠在“輕資產”情況下快速擴產,但管理和溝通成本高。

  他認為,雖然價格下跌會影響采取不同模式企業的生產安排和進程,但頭部大型豬企要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就必須盡快由原始資本擴張轉向科技驅動,將提升種豬效率和生產管理技術效率作為降低成本的核心。

  頭部豬企還沒有淘汰母豬產能

  從2019年三季度到2020年,頭部豬企的重心在于拿地、并購、擴建產能。隨著產能加速恢復,2021年生豬供應從緊張到過剩,加上牛羊供應創歷史高點,禽類產能過剩,豬價逐步走低。從大趨勢來看,2021年豬價下跌基本明確,這已經成為行業共識。

  市場情緒也格外低迷。6月15日,大商所于今年9月交割的生豬期貨主力合約,盤中一度低至18550元/噸,創出2021年1月8日生豬期貨掛牌以來新低。

  然而,本輪壓欄大豬出凈后,由2020年冬季生豬疫情復發所帶來的供給缺口,或將在2021年二季度末三季度初體現,屆時豬價有望迎來一波反彈,重新進入盈利區間。

  由于豬價由母豬產能所決定,頭部豬企的存欄母豬可視為風向標。目前來看,盡管今年以來豬價一路下跌,從5月份開始,東北局部地區出現了淘汰母豬的情況,但是頭部豬企并未有減持生物性資產的計劃。

  6月16日,針對投資者提問,牧原股份回復稱,截至2021年3月底,能繁母豬存欄為284.6萬頭,較2020年底有所增加。

  馮永輝表示,頭部豬企還沒有淘汰母豬產能,只是個別豬企在輪換優質二元母豬,這是一個明顯的風向標,也就意味著,行業內預判當期價格低谷、行業虧損只是階段性表現,正在等待下半年的豬價反彈。

  朱增勇稱,從短期來看,豬企應該及時關注主管部門發布的生產和市場預警信息,合理規劃生產節奏,通過淘汰落后產能母豬、提高管理效率降成本;從中期來看,需要加強研發投,特別是上游種業育種創新,以及下游食品價值鏈開發。

  此外,養豬業也應該轉變思路,從之前的擴張轉為存量精細化管理,控制單位成本,提高效率,將重心放在生產管理、飼料原料及豬價風險管理方面,充分利用衍生工具規避價格風險。

  當前生豬養殖成本增加,除了飼料原料成本增加以外,還有很大一部分是生物安全防控,這使得生豬養殖成本普遍每斤增加0.5~1元。非洲豬瘟的偶發性,是當前養豬業的最大不確定性。使用疫苗防控,能夠降低這種不確定性。從長期來看,有利于產業發展,也有助于降低養殖成本,但會加重明后兩年生豬產能過剩的壓力。

  頭部豬企“以量補價”邏輯能否自洽?

  牧原股份2020年度報告顯示,營業總收入562.7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78.31%;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74.5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48.97%。

  同期經營業績飆漲,源于2020年生豬銷售量價齊升。2020年,牧原股份銷售生豬1811.5萬頭,較上年同期增長76.67%。同時,2020年生豬價格持續高位,商品豬全年銷售均價為28.04 元/公斤,較2019年上漲51.40%。

  今年一季度,牧原股份銷售生豬772.0萬頭,較上年同期增長201.09%。因此,盡管隨著國內生豬產能逐漸恢復,2021年一季度生豬價格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是較上年同期,本期經營業績仍然同比增長62.17%~76.70%。

  但養豬業畢竟是一個周期性的行業,隨著生豬產能的逐漸恢復,從2021年開始,本輪“超級豬周期”進入下行階段。

  國信證券認為,考慮到2020年底262.4萬頭的能繁母豬存欄和131.9萬頭的后備母豬存欄,牧原股份2021年生豬出欄有望達到4300萬頭,同比實現翻倍以上增長。

  6月8日,針對投資者關于“2021年市場生豬價格下滑,公司能否確保周期正常利潤”的提問,牧原股份回復稱,針對豬周期的波動,公司建立了完整的生豬產業鏈,不斷加強成本控制,主要從自動化、標準化、智能化養殖,育種研發,精細化管理,合理布局、低成本采購,根據指標適時、適度調整資本開支規模等五大措施。

  上市至今,牧原股份一直處于激進擴張進程中,尤其是2019年國家提出生豬穩產保供政策目標以來,產能擴張更是瘋狂。盡管自繁自養模式有防疫、成本控制等各種優勢,但僅依靠自身的經營現金流,仍然無法滿足重資產模式下的快速擴張,這就意味著,牧原股份必須不斷融資以支撐擴張。

  據《長江商報》統計,2014年上市以來,包括258.75億元的直接融資、242.29億元的間接融資、95.5億元的可轉換公司債券,再算上引進華能信托不超過100億元的融資,以及融資租賃不超過30億元的變相募資,牧原股份累計融資金額超過700億元。

  這些募資,多用于建設豬舍,支撐產能瘋狂擴張。

  業內人士提醒,快速擴張的牧原股份仍然需要警惕豬周期反轉的風險。隨著穩產保供產能的逐漸釋放,豬價下跌已經不可避免,而重金押注養豬業的牧原股份,由于產業結構單一,或將面臨業績承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