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育種:不僅要打破壟斷更要邁向高端
不久前,農業農村部發布《全國畜禽遺傳改良計劃(2021—2035年)》,作為國家層面啟動的第二輪畜禽遺傳改良計劃,提出了立足“十四五”、面向2035年推進畜禽種業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這是確保種源自主可控、打好種業翻身仗的一個重要行動。為此本版推出“打贏畜禽育種翻身仗”系列報道,聚焦豬、牛、雞三大畜禽特色品種,探討其在育種方面存在的問題、取得的成績,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
可能很多人還不知道,我們吃的那些極具本地特色的菜肴,可能食材都是“進口”的。就拿回鍋肉、豬肉粉條等常見葷菜來說,采用的幾乎是長白、大白、杜洛克等進口豬種。
我國是世界上生豬生產與豬肉消費第一大國,生豬產業是我國畜牧乃至農業的支柱產業,而種豬又是生豬產業的“芯片”。我國生豬產業種豬改良育種研究情況如何,能否打破發達國家對頂級種豬市場的壟斷,破解我國生豬產業“卡脖子”難題?7月8日,記者走進重慶市畜牧科學院對此進行了采訪。由重慶市科技局組織、該院牽頭成立的國家生豬技術創新中心已于今年3月獲得科技部的建設批準,中心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目標之一就是瞄準種質資源創新利用。
重引進輕選育的局面必須轉變
其實我國的生豬本土品種很多,根據統計地方品種有83個,僅重慶就有榮昌豬、合川黑豬、羅盤山豬、渠溪豬、盆州山地豬等5個地方品種。不過,由于優質地方豬種保護開發力度不夠、高性能品種豬依靠進口,重引進、輕選育,使生豬產業陷入“引種—退化—引種”的怪圈。
“對于現代化的生豬養殖產業來說,就是要求豬生得多、死得少、長得快、吃得少、產肉多、肉質好、賣個好價錢。”重慶市畜牧科學院研究員王金勇說,地方豬種的優點是,肉質味道好、抗病能力強、低投入有產出,不過卻存在肥膘多、瘦肉率低、生長速度慢的缺點。如榮昌豬的生長周期為240天,而國外品種只需要160天就能出欄;丹麥、法國的長白、大白豬種一胎產子率能達到14個以上,而榮昌豬目前平均產仔數僅約11個。
和榮昌豬一樣,本地豬種相比進口豬生產成本高,但優質優價沒有體現出來,養殖效益比引入品種低,生豬企業會根據效益需要選擇引入品種,而這也就影響了國內生豬育種的發展。
“育種工作實際上是根據產業需求不斷進行遺傳改良、持續提升種豬性能的過程。”王金勇談道,育種需要持續研發投入,企業大多是簡單通過引進品種擴繁,并沒把精力放在品種選育上面,長久地做下去。加快國外豬種本地化、優質地方豬種產業化,可以說是當下育種工作的重中之重。從現代育種方向來說,就是要提升地方豬的繁殖力和產肉能力的育種新技術,讓地方豬更能適應現代工廠化養殖的生產方式。
我國畜禽核心種源自給率雖已超75%,但與發達國家仍存在差距。按照農業農村部最新發布的《全國畜禽遺傳改良計劃(2021—2035年)》,到2035年,我國要建成完善的商業化育種體系,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核心種源自給率保持在95%以上;以地方豬遺傳資源為素材培育的特色品種能充分滿足多元化市場消費需求;形成華系種豬品牌,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種豬企業3—5個。
不斷推進本地豬種產業化
“國內生豬育種技術和國外是沒有差距的,關鍵是如何激發生豬企業在育種上的主動性。”王金勇坦言,選育新品種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殘酷的是,時間的積累、大量數據的記錄,也并不意味著一定會成功。就算培育出了新的品種,最終還需要接受市場的選擇。“比如培育一個品種,料肉比(增重一公斤所消耗的飼料量)與國外只相差0.2或0.3,看起來差距不大,但是對于要面向市場大規模推廣的品種來說,就是一個鴻溝。”王金勇說。
作為我國三大地方優良豬種之一的榮昌豬,如何讓其適應產業化生產,重慶市畜牧科學院是這方面的引導者。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們就以榮昌豬
為基本育種素材,采取雜交與選擇相結合,導入適當比例的丹系長白豬血液,育成了國內第一個低外血含量(25%)的瘦肉型豬專門化母系——新榮昌豬I系。”王金勇介紹,與原種榮昌豬相比,新榮昌豬I系豬的胴體瘦肉率提高了6.3%;飼料轉化率提高了19.3%;20—90公斤體重階段日增重提高了33.5%;膘厚降低了21.7%。2000年,榮昌豬配套系(渝榮Ⅰ號)在保持豬肉品質不變的情況下,瘦肉比達到63%,日增重800克,料肉比為2.6—2.7,每次繁殖12.5頭以上。這為榮昌豬產業化打下了基礎,通過推廣,現已建立優質肉豬示范基地49個、輻射基地67個,促進重慶及周邊地區生豬養殖業的快速發展。
據了解,除了榮昌豬、太湖豬、寧鄉豬等開發得比較好的本土品種外,目前還有不少規模化生產的本土豬種,如湖南的湘村黑豬、廣東的1號土豬、吉林的吉神黑豬,這些豬種都是在地方品種上培育出的新品種。
為了不斷提升肉質,重慶畜牧科學院還在技術手段上不斷創新,自主研發了肌內脂肪的活體預測技術。王金勇說,從食用的口味上來說,瘦肉中有一定的脂肪才會有好的風味。以前是屠宰后才能測評,現在采用肌內脂肪的活體預測技術不殺豬就能做肉質評估,不僅準確還能保護種豬。
為了保護本地資源,重慶市畜牧科學院在2006年建立了冷凍保存庫,對精液、卵母細胞、胚胎進行了冷凍保存,避免了在非洲豬瘟等疫病的沖擊下,造成本地品種的滅絕。目前,該院正在推進西部品種保存庫的建設,更好地保護西部地區的本地豬種。
在專業豬品種培育上實現彎道超車
“無菌豬”“SPF豬”“人源化抗體豬”,這些豬可不是用來吃的,它們是豬中的“寶貝”。
自去年2月,重慶市畜牧科學院研發出我國唯一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人源化抗體小鼠后,他們更大的目標是培育人源化抗體豬,這是生物安全防控重要的動物資源,培育難度遠超小鼠。目前,重慶市畜牧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葛良鵬和團隊已經在國際上率先建立了豬的超大基因的基因編輯技術。在新發突發傳染病時,可利用人源化抗體豬在短時間內大量產生人類抗體(同康復者血清)。
SPF豬,也稱無特定病原豬,是豬用疫苗評價和檢定必須使用的標準實驗動物。2019年,重慶市畜牧科學院生產培育的28頭SPF榮昌豬“飛赴”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為我國非洲豬瘟疫苗研發甘當“小白鼠”。
在此之前,我國只有少數幾家單位掌握SPF豬技術,并且種源主要是從國外進口。葛良鵬說,能夠短時間實現SPF榮昌豬的批量化生產,是因為他們擁有成熟的SPF豬培育核心關鍵技術——豬無菌剖宮產技術和豬無菌飼養技術,其技術難度遠超SPF豬。
無菌豬是指身體里沒有任何微生物的實驗豬,可用于兒童疫苗、嬰幼兒奶粉質量評價、特殊病人膳食產品開發以及早產兒的健康研究等。重慶市畜牧科學院是我國唯一擁有無菌豬繁育平臺的單位,利用已擁有的無菌豬培育技術體系,該院同時開展了SPF豬的培育與產業化應用。同時一直在努力推動將SPF豬的血清、豬皮、細胞、組織等作為高等級生物醫藥原材料。
“專業豬品種育種研究是豬種培育上的新領域,也是我國在豬種培育上能彎道超車的領域。”葛良鵬介紹,通過基因編輯和生物凈化等生物技術,在普通豬的基礎上定向培育生物醫藥用途的專業豬品種(系),可直接生產生物醫藥產品,或為生物醫藥產品的開發提供高質量的生產原料,以及作為藥物/醫療器械臨床前的評價用動物模型,從而可以培育孵化相關科技型企業,為產業由中低端向中高端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重慶市畜牧科學院院長劉作華表示,作為科技部批準建設的農業領域首個國家級創新中心,國家生豬技術創新中心在種質資源創新利用方面,將利用榮昌豬等中國優質地方豬種質資源,培育符合中國消費需求與現代化養殖的新品種,并將其培育成可進行醫學研究的實驗動物。到2025年該中心計劃育成優質、節糧、抗病生豬品種3—5個,生產性能與國外優良品種相當;研發出飼用抗菌肽等抗生素替代品、非洲豬瘟疫苗等生豬產業高科技產品50個以上。
一周熱點
- 2021-07-142021年7月13日世界主要期貨收盤價格一覽表
- 2021-07-14美國農業部:美國大豆揚花期比例為46%,優良率保持穩定
- 2021-07-14NOPA壓榨報告前瞻:6月底豆油庫存預計降至16.23億磅
- 2021-07-14NOPA壓榨報告前瞻:6月份大豆壓榨量預計降至434萬噸
- 2021-07-14玉米往日“火爆”已不再
- 2021-07-14海關統計:6月份中國大豆進口量環比提高11.6%
- 2021-07-14美國農業部:中國需求疲軟,全球大豆貿易放慢
- 2021-07-14美國農業部:美國玉米優良率比一周前提高1個點
- 2021-07-14AgRural:巴西中南部二季玉米收割工作完成20%
- 2021-07-14Safras:巴西中南部二季玉米收割工作已完成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