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吉林牛產業如何越做越“牛”
來源: 新華網 作者: 褚曉亮 薛欽峰 張博宇 時間: 2023-01-03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2021年以來,在推進鄉村產業振興中,農業大省吉林把“秸稈變肉”暨千萬頭肉牛建設工程作為富民強省的標志性工程,樹立大食物觀理念,統籌推進糧食和肉牛產業發展,用“小肉牛”帶動大產業,讓“四個蹄子”追趕“四個輪子”。
在工程實施中,吉林省推出一系列創新性的舉措,在做大做強肉牛產業的同時,促進農業供給體系結構優化,帶動鄉村振興和現代農業發展。
“小肉牛”帶動大產業
臨近年底,長春市農安縣巴吉壘鎮雙榆樹村村民王貴良還在忙碌著擴建自家的牛舍,顧不上“冬閑”。“現在肉牛存欄能達到200多頭,擴建后可以實現400頭的飼養規模。”王貴良說。
2021年以來,吉林啟動實施了“秸稈變肉”暨千萬頭肉牛建設工程,計劃到2025年,全省肉牛養殖規模力爭達到1000萬頭,全產業鏈產值達2500億元。一系列聚焦推動肉牛產業的創新舉措紛至沓來,讓像王貴良一樣的農民們看到了肉牛養殖的巨大前景。
在農安縣楊樹林鄉楊家洼子村,村民田國林家的飼養場里,牛叫聲此起彼伏。去年,他跟當地養殖企業合作,貸款購買了近百頭母牛,養大的牛犢直接以訂單形式銷售給企業。“一頭牛能賺四五千元,比種地強多了。”田國林說。
農安縣是全國產糧大縣,每年產生上百萬噸秸稈,適合發展養牛產業。這兩年,當地探索“企業+農戶”“村集體+農戶”“合作社+農戶”等多種經營模式,鼓勵帶動農民參與養牛致富。
“秸稈變肉”暨千萬頭肉牛建設工程實施的一年多來,僅巴吉壘鎮一鎮的肉牛保有量就從1.9萬頭增長到4萬頭,成為當地的富民產業。“養殖戶人均年產值由4000元提高到1.5萬元。”巴吉壘鎮黨委書記呂曉龍說。
視線西移200多公里,白城市通榆縣十花道鄉10個村共同出資建設的牧業養殖園區也干的蒸蒸日上。當地購買了1000頭基礎母牛,聘請專業團隊管理,由十花道鄉黨委負責園區的日常監管,還與企業合作,解決肉牛銷路。
“預計年出欄牛犢900個,實現利潤700萬元,這種合作經營方式降低經營成本和風險,增加村集體收入。”十花道鄉黨委書記李戰雙說。
目前,這樣的景象在吉林已遍地開花。
在樺甸市八道河子鎮四合村,一棟棟現代化的牛舍正在興建中,這個投資4.5億元的萬頭牛場配套建設了牛舍、生活管理區、飼料供應區等基礎設施,已有1000多頭肉牛進欄。項目建成達產后,可實現年銷售收入4億元,安置近百人就業。
吉林在全省重點抓34個大縣、百個鄉鎮、千個專業村發展肉牛養殖產業。目前已謀劃推進千頭以上肉牛產業化大項目201個,比工程實施前新增167個,總投資500多億元。
“小肉牛”做成大文章
今年前三季度,吉林肉牛飼養量達到574.8萬頭,同比增長12%,增幅位居全國前列。吉林把“秸稈變肉”暨千萬頭肉牛建設工程作為構筑農業發展新優勢的主抓手,離不開一系列創新性的舉措。
記者采訪中發現,目前吉林上下已經形成了肉牛工程“專班”推動的組織優勢,極大調動了基層的積極性。從省到市再到縣,各級政府從畜牧、農業、發改、財政、商務等十余個部門抽調干部組建“肉牛專班”,專人專職開展工作。
在產糧大縣梨樹,縣鄉兩級都組建了“肉牛專班”,形成了“一把手”親自抓的組織推進機制,肉牛產業發展成績也成為當地考察基層干部能力的重要參考,激發基層干部持續增強發展肉牛產業的動力,和企業、農戶發展養殖的積極性。
“家有萬貫,帶毛不算”。為了破解活牛難以抵押貸款的傳統難題,吉林以農業保險業務為切入點,擴大肉牛政策性保險覆蓋面,并成立“政銀保擔”聯動支牧聯盟,鼓勵金融機構通過保險抵押開展肉牛活體貸款業務,創新推出了200余種與養殖相關的金融產品。
通榆縣新富村養殖戶張保全一直想擴大養殖規模,但受限于貸款難。去年,他通過當地銀行的一款“活體抵押”金融產品,用自家的牛作抵押拿到了32萬元貸款。“今年下了40多個牛犢,賣了50多萬元,貸款都還上了。”他說。
截至9月末,吉林肉牛貸款余額達232.11億元,同比增長108.75%。
此外,一系列服務于肉牛產業全鏈條的舉措也在不斷動起來。
在肉牛大縣樺甸市,過去沒有正規性的牲畜交易市場,農戶買、賣牛往往要驅車去外地交易。今年,當地幫扶企業建起了一座具備寄養交易、金融結算、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一站式服務的牲畜交易市場。
如今,每逢交易日,周邊的養殖戶、全國各地的收購商便聚集在此,每天成交量少則四五百頭。一位從河南來的客戶李文澤告訴記者,他已經在這座交易市場買了近300頭牛回去,“這邊的架子牛質量好,買賣也十分便利。”
目前,吉林在蛟河、榆樹等養殖大縣已建成十余個大型活牛交易市場,成為東北地區主要的活牛集散地。
此外,吉林省今年啟動了肉牛養殖大村“一村一名大學生獸醫計劃”,在村級防疫員、鄉村獸醫高校畢業生、返鄉創業待業青年等群體中,將能扎根基層、服務基層的人員選配為村獸醫。今年將完成500個以上養殖大村獸醫配備試點,提升基層疫病防控能力。
“小肉牛”展開大格局
在樺甸市八道河子鎮四合村新建的萬頭牛場里,除了整齊的現代化牛舍,一棟棟大型干草棚、青貯窖十分引人注目。這些造價不菲的專門設施有著通風、防火的功能,能夠儲藏大量秸稈用于制作飼料。
吉林省作為我國重要商品糧基地,今年提出了“千億斤糧食”工程,計劃用8年時間實現糧食產能達到1000億斤,比現在增加200億斤。
在此背景下,糧食生產產生的秸稈需要進一步優化處理。吉林在千萬頭肉牛建設工程中同步啟動了“秸稈變肉”工程,跳出就糧食看糧食的局限,樹立大食物觀理念,糧食和肉牛統籌推進,通過種養結合,實現糧食、肉類食品生產、加工、物流等全產業鏈發展,構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給體系。
吉林省肉牛辦副主任孫考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吉林省年產玉米秸稈4000萬噸左右,而一頭牛平均一年大概消耗3噸秸稈。千萬頭肉牛建設工程目標達成后,吉林全省飼料化利用秸稈預計達到2400萬噸,占秸稈總量的60%,能夠極大程度上解決玉米秸稈廢物利用的問題。
豐富的玉米和秸稈資源為肉牛養殖業提供了充足的飼料供應,牛糞又是天然的有機肥料可以反哺土壤。
在農安縣巴吉壘鎮的綠色循環肉牛產業示范園,這個可存欄育肥牛10萬頭的示范園不僅建設了肉牛養殖區和農作物種植區,還配套飼料、有機肥加工,形成了“飼料生產、肉牛養殖、糞肥加工”的綠色循環農業。
目前,吉林已在村屯散養密集區建立3600多個糞污收集點,實現糞污就近還田。
此外,吉林還在培育肉牛優質品種上不斷發力。
在吉林省新牧科技有限公司,一批批凍精經過分裝后裝罐保存,這家企業年產優質凍精230萬劑,產能不僅保障吉林,還賣向全國。目前,吉林依托科研院所建立“肉牛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等多個科研創新平臺,為種源保護與良種培育提供保障。
多年來,已繁育出“草原紅牛”“沃金黑牛”“延邊黃牛”等具有本土特色的肉牛新品種,品種性能優、改良代次高、推廣面積大。“通過開發高品質肉牛產品,不斷滿足市場新的需求。”樺甸市金牛牧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潘淑紅說。
做好現代化農業的“牛”文章,吉林還在由活牛輸出向“牛肉輸出、餐食輸出、文化輸出”的路上不斷前進。
在長春皓月等肉牛加工龍頭企業,牛產品正不斷在皮革制品、牛肉深加工制品、醫用化工產品等領域進行產品延伸,如醫用心臟瓣膜等產品已經比較成熟且受歡迎。“一頭牛渾身都是寶,‘四個蹄子’完全可以趕上‘四個輪子’。”吉林省長春皓月清真肉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叢連彪說。
下一篇 | 暫無
一周熱點
- 2023-01-03全球飼糧市場一周要聞:2022年玉米連續第五年上漲
- 2022-12-30上市豬企刷新生豬出欄量已成定局!年頭均盈利886元,合理規劃產能為重中之重
- 2022-12-30供需雙重擠壓 全球大豆價格創半年新高
- 2022-12-29國內首個政策性蛋雞期貨收入保險項目落戶青島
- 2022-12-29四川省農業農村廳關于注銷部分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生產許可證的公告
- 2022-12-29全國豆粕庫存連升五周 現貨價格走勢如何?
- 2022-12-28大北農鳳凰國際創新園盛大開業
- 2022-12-28農業農村部就加強秋冬季生豬疫病防控作出部署
- 2022-12-28農信數智攜手四川天王集團共建天王數字化平臺
- 2022-12-28全球肉類市場報告:國際肉價創歷史新高,中國豬肉進口量下降近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