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拒絕美國110萬噸玉米訂單,開放三大進口新渠道。而美國玉米期貨價格下跌到8個月以來的最低點,專家甚至稱中國收回了“生命線”。
今年中國在糧食進口上的變化不小,美國算得上是受影響最大的國家,這也引發了全球市場的關注。根據美國農業部的統計,4月下旬到5月中旬,美國原本應該對中國累計出口大約是110.4萬噸的玉米,全部被取消。這些訂單相當于美國對中國一年出口的7.4%。
俄烏沖突的前一年,中國進口的2800萬噸玉米中,美國獨占了70%。但去年9月1日開始的2022/23年度,美國對中國出口的玉米,就同比暴跌45.2%(環球時報數據)。
今年4月開始,中國買家取消美國玉米訂單,導致4月底,芝加哥玉米期貨跌到了8個月以來的最低點。貿易商表示,這也對大豆和小麥期貨造成了壓力。根據美國農業網的說法,專家警告中國將成為玉米庫存的最大決定因素。
日本媒體認為,中國正在降低對美國的糧食依賴。中國不斷地取消美國訂單,需求少了,也會導致美國農民的種植意愿下降。
玉米、小麥和大米,并稱中國的三大主糧。雖然我們自己也種玉米,但是需求也是真的大。玉米不僅是糧食,也是飼料,甚至還被廣泛應用到醫藥、建筑、紡織等各行各業里,所以我們對玉米進口還是比較依賴的。
以2020/2021年度為例,當年全球市場一共進口1.8億噸以上的玉米,中國在其中占比16.07%,排名第一,第二名的墨西哥僅占比9%(界面新聞數據)。
美國則是全球最大的玉米生產和出口國,將玉米視為戰略農作物,也算是立國的一大根本。今年2月份的時候,美國農業部還表示,美國農民將擴大玉米種植面積到9100萬英畝,是2年來的最大面積,對擴大玉米出口寄予厚望。
中國拒絕美國的訂單,原因比較復雜,單純從商業角度來說呢,就是價格不劃算。比如,巴西玉米七八月的報價,一噸比美國少30到50美元(約合人民幣是207.8到346.4元)。
巴西是世界第二大玉米出口國,過去將近9年,中國基本沒買過巴西玉米。但今年1月,中國和巴西之間的玉米走廊正式開放,我國首次從巴西散船進口玉米。此后,一季度里,中國一共進口了216萬噸巴西玉米,超過日本等國成為巴西的第一買家。而換算成人民幣,這比買美國玉米省了至少4.5億元。
海關人員對巴西玉米進行抽檢
路透社也表示,中國買家取消美國玉米訂單,在等待更便宜的可能。但除了價格原因,糧食安全也是一個不得不考慮的因素。
到現在為止,中國和美國之間依舊是一種非常焦灼的氣氛。美國在經貿問題上,給中國下了不少絆子,矛頭主要指向的是半導體這種高附加值產業,暫時沒有向農業方面蔓延。
美國很清楚,在對華農作物出口上做文章,是真正的搬起石頭來砸自己腳。但中國避險意識也很到位,未雨綢繆已經準備好了3條新供應渠道。前面說過的巴西正是其中之一,另外兩個則是南非和俄羅斯。
5月4日,我國從南非進口的第一船飼料玉米在廣東靠岸,下一步要繼續擴大采購規模,實現散船進口常態化。從巴西和南非進口玉米,跟我國的自產可以形成季節性互補。對于這兩個國家自身而言,也是打開了中國的新市場,有利于雙邊貿易的提升。
至于俄羅斯,他們本身對中國出口的玉米有限,去年濱海邊疆區雖然對華出口擴大50%,但基數比較小,總量只是超過10萬噸的程度(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數據)。不過,俄羅斯看中的是更廣闊的市場。
普京在5月初下令研究中俄新陸路糧食走廊的協議,要增產并擴大對華出口。到了5月底,這條走廊的核心,外貝加爾斯克糧食碼頭就開始裝運糧食,將271噸大豆送到了中國家門口。大豆也是美國賣給中國的一項重要農作物,但現在中國也開始做起兩手準備。俄羅斯對糧食走廊充滿了雄心壯志,目標是每年對華出口800萬噸糧食,要在中國市場上拿下美國的份額。
中美關系緊張的當下,中國開放的三條進口新通道,對美國來說壓力不小。但美國的無理制裁太多了,中國不能不提前做好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