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青海省油菜籽主產區——海東地區雜交油菜種植面積約為60萬畝,占到全區油菜種植面積的六成左右。
自青海省農科院于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培育出適合高原生長的“雜交油菜303”品種后,隨即就在互助土族自治縣率先推廣,當年種植100畝,平均產量達到250公斤,高出傳統小油菜1倍以上的產量。顯而易見的效益使雜交油菜迅速在海東農業區推廣開來。
同時,在青海省農業科研人員的精心培育下,雜交油菜品種進一步增加,先后培育出“青雜”1、2、3號品種,逐步實現雜交油菜的“低芥酸、低硫酯”雙低優質品種的推廣,互助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培育出的“互豐010”,更是將雜交油菜適宜種植面積由原來的海拔2700米以下,提高到海拔3000米,增加了約十余萬畝的雜交油菜種植區域。今年,全區雜交油菜種植面積已擴大到約60萬畝,其產量相當于10年前種植120萬畝小油菜的產量。
雜交油菜的大面積推廣,使海東油菜產量逐年增加,從而形成一批圍繞油菜加工和雜交油菜制種為主的龍頭企業,目前全區已建起3家規模以上的油菜加工企業。同時以國家扶持雜交油菜特色制種項目為依托,在互助和平安兩縣建立雜交油菜制種基地,目前不但滿足了省內的籽種需求,而且向省外出售。僅今年,海東爭取國家相關項目資金1050萬元,計劃建成約5萬畝的雜交油菜制種基地,以形成面向長江中下游地區為市場的雜交油菜制種基地。
另據業內人士分析,要切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就要切實加快農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加大良種良法的推廣力度。雜交油菜從選育成功到全面推廣,歷時10年,如今已經成為我省農業區的一大優勢產業。這更使廣大農民和農業工作者進一步相信,如果我省的油菜盡可能全部實現雜交化,馬鈴薯盡可能全部實現脫毒化,以及辣椒、蠶豆、大蒜等特色農產品都能實現品種調優、規模加大,那么,通過種植業的增收,還是大有文章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