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播放器av少妇影院-欧美xxxxbbbb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www.jhygf.com

當前位置: 首頁 » 通知 » 正文

農牧發[1999]26號 關于印發《關于加快調整畜牧業生產結構的意見》的通知

  作者: 來源: 日期:2003-01-01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通知

農牧發[1999]26號 

關于印發《關于加快調整畜牧業生產結構的意見》的通知

各省(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畜牧廳(局、辦):

為了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農業部關于當前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若干意見>的通知》(國辦發[1999]68號)精神,加快畜牧業生產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我部提出了《關于加快調整畜牧業生產結構的意見》。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實際情況,貫徹落實。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附件:關于加快調整畜牧業生產結構的意見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農業部關于當前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若干意見的通知”精神,針對畜牧業的特點和生產結構現狀,對當前調整畜牧業生產結構提出如下意見。

一、畜牧業生產及結構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畜牧業生產保持了持續快速的發展。1998年,肉類總產量達到5723.8萬噸、禽蛋2018.5萬噸、奶類744.5萬噸、毛絨類31.8萬噸,分別比1980年增長3.5倍、6.9倍、4.4倍和66%,年均遞增分別為8.7%、12.1%、9.9%和2.9%。

肉類生產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豬肉產量在肉類總產量中比重不斷下降,禽肉、牛肉和羊肉的比重在不斷上升。豬肉產量在肉類總產量中的比重由1985年的85.9%下降到1998年的67.8%,禽肉的比重由8.3%上升到18.7%,牛、羊肉的比重由5.5%上升到12.5%。

1998年我國畜產品人均占有量,肉類達到47.1公斤,禽蛋16.6公斤,奶類6.1公斤。其中,肉類人均占有量已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禽蛋人均占有量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奶類人均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1/46,毛絨類人均占有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據統計,1997年世界人均每日動物蛋白供給量為73克,動物蛋白占蛋白供給量的36.2%;發達國家平均102.7克,動物蛋白占57.6%;我國人均每日動物蛋白供給量為69.9克,動物蛋白占21.7%,蛋白供給量低于世界人均水平。

畜產品市場發生根本變化。一方面,出現了畜產品的結構性過剩,畜牧業發展受市場制約表現得越來越突出;另一方面,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經濟貿易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畜產品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迫切要求提高產品質量和效益。對此,必須抓住當前畜產品供應充足,價格低的有利時機,加快調整畜牧業生產結構,提高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畜產品質量,推進畜牧業增長方式的轉變,確保農民增收,促進畜牧業健康持續發展。

二、調整畜牧業生產結構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調整畜牧業產業結構的指導思想是,根據國內外市場需求,依靠科技進步,改善畜產品品種結構,提高產品質量,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充分發揮資源、區域優勢,全面提高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經濟效益,實現畜牧業的高產、優質、高效,確保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

通過調整畜牧業生產結構,使產業內部產品結構、數量和區域分布與整個國民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相適應,各地要加強領導,統籌規劃,注重實效,把握好以下幾個原則:

(一)根據市場需求和經濟效益指導產業結構調整。強化信息服務和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建設反應靈敏的市場信息服務網絡,研究和著眼于潛在的、預期的市場需求趨勢,指導農民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建立與市場需求相適應的產品結構,提高畜牧業生產效益。

(二)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大力開發飼料資源,扶持優勢畜牧產業,形成地區性產業帶,培育具有區域特色的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逐步實現我國不同類型的畜牧產業化生產格局。

(三)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產品質量。加快畜牧業技術創新,積極發展高新技術,加速畜禽品種選育、改良和更新換代,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大幅度地提高生產效率,使我國畜產品質量有一個根本改觀。

(四)穩定發展生豬生產,突出發展節糧型畜禽。調整結構要正確處理好生豬生產與其他畜禽生產的關系,既要保持生豬生產的穩定增長,又要加快發展耗糧少、轉化率高的草食牲畜和家禽,逐步提高牛羊禽兔肉在肉類總產量中的比重,優化肉類結構。

(五)充分尊重農民意愿。調整結構要堅持群眾自愿的原則,搞好試點,先示范、后推廣。同時要加強政策、信息引導和技術服務,把畜牧業生產結構調整轉變為農民的自覺行動。

三、畜牧業生產結構調整的重點

調整畜牧業生產結構的重點是“兩穩定、兩加快、兩突出”,即穩定發展生豬和禽蛋生產,加快發展牛羊肉和禽肉生產,突出發展奶類和羊毛生產。

(一)穩定發展生豬生產。

我國是養豬大國,豬肉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44%,豬肉的人均占有量已超過世界平均水平。豬肉既是我國肉類生產的主體(在肉類總產量中的比重占到67.8%),也是城鄉居民肉食消費的主體。穩定生豬生產,是關系到農民增收、豬肉市場供應和社會穩定的大事。因此,今后生豬生產的發展,應當穩定數量,提高質量,擴大加工,提高效益。

要加快品種改良,優化豬群結構,增加“三元雜交”和配套系瘦肉型豬的生產比重,提高豬肉質量,到2005年,“三元雜交”豬出欄比重達到50%。

我國生豬產銷區域明顯。四川、湖南、湖北、山東、江西、安徽、江蘇、河南、廣西、河北等省(區)是傳統的豬肉主產區,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農區呈現強勁的發展態勢,京、津、滬及廣東、浙江、福建等地已是典型銷區。生豬生產的發展要鞏固生豬主產區,開發玉米帶養豬新區,促進產區和銷區的有機銜接,穩定生豬生產。

要擴大豬肉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開發分割肉、冷卻肉、小包裝及快餐類食品,逐步改變白條肉直接上市的傳統銷售方式,擴大精深加工,提高肉類制品消費比重,豬肉產品供應實行多樣化。

(二)穩定發展禽蛋生產。

我國禽蛋的人均占有量,已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近幾年我國雞蛋消費增速減緩,而生產的發展速度加快,雞蛋市場已處于供過于求的狀況。禽蛋生產要控制發展規模,提高生產水平,逐步調減城郊飼養總量,擴大農村適度規模飼養。積極推動蛋品加工業發展。實現由規模擴張向提高效率轉變,由城郊集中飼養向農村適度規模飼養的轉變,由單一鮮蛋供應向鮮蛋與加工蛋品結合的轉變。

(三)加快發展牛、羊肉生產。

我國牛的飼養基數大,但牛肉總產量和人均占有量低,優質牛肉產量少,難以滿足需要。肉牛生產應加快品種改良,推廣生長快、肉質好、飼料利用效率高的優良品種,努力增加牛肉產量和優質牛肉比重。九十年代以來,我國肉牛生產已初步形成了中原和東北兩個肉牛帶。河南、山東、河北和安徽四省的牛肉產量占全國牛肉總產量的46.3%,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牛肉產量占總量20.0%。今后應繼續加快兩大肉牛帶的發展,并在農牧結合地區建立第三條肉牛帶,通過大力推進牧區架子牛易地育肥,發揮農區與牧區各自的優勢。

我國居民對羊肉的消費明顯增加,羊肉價格高,市場潛力大。北方牧區是傳統的羊肉主產區,要繼續發揮草原面積大,綿羊數量多,品種資源豐富,羊肉品種好的優勢,大力推廣使用新技術,加快本品種選育和品種改良,提高出欄率和羊肉產量。南方草山草坡、丘陵山區和山羊主產區有豐富的牧草資源,適合飼養山羊。在結構調整中,要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并結合退耕還草、扶貧開發等項工作的開展,因地制宜,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加快發展肉用山羊。

(四)加快發展優質禽肉生產

我國禽肉產量占肉類總產量的18.7%,并以其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等特點,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其中肉雞已成為我國畜產品出口的主導產品,且前景看好。

今后肉禽生產的發展重點,一是加快品種的更新換代,特別是要開發適銷對路的優質產品;二是生產和加工要進一步采用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提高產業化水平;三是開拓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以加工企業為龍頭,建立現代營銷體系,進一步開拓國內市場,保持和拓寬國際市場,擴大出口。

地方優質肉雞、水禽品種是今后市場消費的增長點,要加快培育和開發,適應多元化需求,增強國際市場競爭能力。

(五)突出發展奶類生產。

奶類產品是國際公認的營養全面、容易吸收的食品。改變我國奶業發展滯后,提高人均奶類占有水平是改善國民膳食結構,提高城鄉居民身體素質的重要措施。突出奶業發展,一是要加強奶業基地建設,增加良種奶牛數量,提高整體產奶水平;二是發展奶業產業化,加快乳品加工業的調整,開發適合不同消費群體的優質奶制品,增加液態奶生產;三是突出奶類消費宣傳,引導城鄉居民增加奶產品消費,在大中城市和沿海發達地區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推行學生加餐奶。

(六)突出發展羊毛生產。

羊毛是我國供求缺口最大的畜產品。我國毛紡工業年需30-35萬噸凈毛,其中國產羊毛僅能滿足1/3左右,2/3的羊毛依賴進口。國內市場對纖維細度在66支紗以上(21.5微米以下)的羊毛需求量在不斷增大,而國內生產的羊毛細度以60-64支紗為主,國產羊毛的產量和質量均不能滿足國內毛紡工業發展的需求。

發展羊毛生產的重點是提高綿羊個體產毛量和羊毛品質。在細羊毛集中產區,要確定重點區域,大力發展優質細毛羊,實現優質細毛羊的規模生產。全面推行機械剪毛、羊毛除邊、分級整理、機械打包、客觀檢驗等規范化的管理模式,確保羊毛質量達到毛紡工業的要求。推行羊毛拍賣和工牧直交,減少中間環節,實現優毛優價。

我國是世界上山羊絨的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出口量占世界貿易量的一半以上。近些年來,由于多種原因,市場和價格都很不穩定。從保持我國羊絨在國際市場上的優勢地位,滿足國內羊絨需求,穩定生產和減輕草地壓力等實際情況出發,要控制絨用山羊數量,提高羊絨品質和單產水平。

蜂、兔作為我國傳統出口創匯產品,要充分發揮區域優勢,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產品質量。要根據市場需求,適時發展特種經濟動物養殖,形成特色經濟。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強畜牧業保障體系建設。畜牧業保障體系包括畜禽良繁體系、疫病控制體系、飼料生產體系和信息服務體系。畜牧業保障體系建設是畜牧業發展的基礎,也是一項公益性事業。各地要高度重視、增加投入,建立健全較完善的畜牧業保障體系。

要建立層次分明的“原種場-擴繁場-商品種畜禽場”寶塔式種畜禽繁育結構,加快基礎設施的改造,提高技術裝備水平,擴大供種能力。要加大對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的資金投入,實施畜禽良種工程。要堅持扶優、扶強的原則,逐步形成一套以市場競爭為基礎的、穩定合理的投資機制。鼓勵、引導各種社會力量參與良種繁育體系建設,興辦種畜禽企業。逐步建立和完善種畜禽生產經營的市場體系和運行機制。加強種畜禽管理,強化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制度,規范種畜禽生產經營行為,加快制定種畜禽品種標準和質量標準,開展種畜禽測定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種畜禽競價展銷制度,提高種畜禽質量。

要加強獸醫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動物疫情測報、診斷監測和獸藥殘留監測系統,繼續組織實施好動物保護工程。要增加對重大動物疫病防治的專項經費,制定防治預案,對飼養、流通、屠宰等環節實行防疫檢疫監督,有效控制動物疫病的發生與流行。加快制定畜禽產品衛生管理的配套法規和衛生質量標準,建立完善的衛生質量體系,開展畜禽產品衛生質量監督和檢測,將畜禽產品衛生質量納入法制化、標準化管理軌道,確保畜禽產品衛生安全。

要大力開發飼料資源,在繼續抓好農副產品利用的同時,促進專用飼料生產,逐步形成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的三元種植結構。要進一步發展飼料工業,加快結構調整,優化產業布局。要加快企業技術改造,提高產業的整體素質和效益。加強飼料工業的管理,開展飼料質量監測,確保飼料安全。

要建立現代化的信息傳輸網絡,實行畜牧業信息發布制度。盡快建立省、市、縣畜牧部門之間的計算機聯網,逐步形成現代化的信息收集、加工、傳播系統,加強對畜牧業經濟運行狀況的監測和掌握,引導生產者按市場需求組織生產,防止畜牧業生產大起大落。

(二)充分依靠科技進步。畜牧業生產結構調整,要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增加效益。要充分利用科技攻關、攀登計劃、豐收計劃、跨越計劃等項目,組織技術推廣單位、科研院所、大專院校技術力量,密切合作,推廣一批重大實用技術。同時要加強畜牧業科技示范園區、示范推廣基地建設,以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和實用技術的普及。高新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應以良種繁育、飼料、生化制藥和疫病綜合防治為重點,充分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和高科技手段,把科技攻關、生產中試和企業開發有機結合,形成畜牧高科技產業。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直接引進國外成熟技術和高新關鍵技術,應用于生產,縮小與發達國家畜牧業生產水平的差距。加強畜牧職業教育和農民科技培訓,培養一支有技能、有經驗的技術推廣隊伍和一大批能夠接受、運用先進技術的知識型農民,全面提高畜牧從業人員的科技素質和技術水平。

(三)合理利用草地資源,實現畜牧業可持續發展。草地是國家的重要資源和生態屏障。發展草地畜牧業,加快草地生態建設步伐,有利于牧區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有利于邊疆的穩定和民族團結,各地要把草地建設作為治理生態環境的重大舉措來抓。

牧區要把草地承包責任制,作為一項基本制度長期穩定。堅持草地保護、建設與合理開發利用相結合的方針,加大人工種草、改良草地和圍欄封育的力度,科學管理,合理利用,進一步防止草地生態環境惡化,全面提高草地生產能力。

長江、黃河中上游高寒草地及干旱、半干旱草原,要以保護現有草原植被為主,積極開展種草和改良,治理鼠蟲害,禁止超載過牧,努力提高草場植被蓋率,提高草地綜合效益。

加大南方草山草坡的開發力度,引導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參與開發,鼓勵農民興辦家庭牧場,促進南方草地畜牧業發展。

(四)加強市場建設,搞活畜產品流通。要繼續堅持放開市場,多渠道搞活畜產品流通的政策。鼓勵產銷直掛,堅持多種經濟成分并存,鼓勵各類專業協會、生產合作組織、經紀人、技術服務組織參與畜產品流通,保護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

加強畜產品市場體系建設。根據生產區域布局,在產區和銷區建立一批畜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加強市場管理,規范市場秩序,逐步形成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畜產品市場體系。

(五)大力推進畜牧業產業化經營。畜牧業產業化經營,有效地促進千家萬戶的農民與市場之間的有機結合,對化解畜牧業發展中出現的諸多矛盾,緩解市場波動,加快畜牧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穩定增加農民收入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今后畜牧業產業化經營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依據各地資源分布和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制定畜牧業產業化發展的中長期規劃,確立主導產業,搞好區域布局,確定優先發展的重點。二是突出抓好龍頭企業建設。對大型龍頭企業,要在政策資金上給予重點扶持。鼓勵龍頭企業跨地區、跨行業經營,通過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種途徑實現強強聯合,鼓勵個體私營經濟參與龍頭企業建設。要注重畜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的建設,爭創名牌產品,增強輻射帶動能力。三是重視優質畜產品基地建設,加快規模經濟發展。進一步加大投入,突出特色基地建設,壯大基地規模,形成產品集中、量大質優、產銷通暢的優質畜產品基地。四是完善產業化運行機制,通過資金、土地、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建立穩定合理的利益連接機制。五是要進一步落實國家對畜牧業的稅費政策,嚴格控制收費項目和標準,并按規定的稅率和收費標準據實征收,嚴禁攤派稅費和搭車收費。

 
 相關新聞  
管理員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飼料》雜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