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播放器av少妇影院-欧美xxxxbbbb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www.jhygf.com

當前位置: 首頁 » 通報 » 正文

余欣榮副部長在部分省玉米結構調整暨“糧改飼”推進落實會上的講話

  作者: 來源: 日期:2015-09-16  

 

余欣榮副部長在部分省玉米結構調整暨“糧改飼”推進落實會上的講話

  今天這個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全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現場會精神,分析推進玉米結構調整面臨的形勢,交流各地玉米結構調整和“糧改飼”試點的做法和經驗,部署安排玉米結構調整工作。

  今天上午,大家參觀了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青貯玉米大田生產、機械收獲、青貯飼料制作現場,場面壯觀、給人啟示。剛才,7省農業部門負責同志、3個試點縣政府負責同志作了很好的發言,還有6省農業部門作了書面交流,講的都很好,做法可行、經驗可貴,值得相互學習借鑒。下面,我講三點意見。

  一、準確把握形勢,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推進玉米結構調整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是農業的根本任務,這一點是不會改變的。但農業生產也要適應市場的變化,優化結構、提升品質、增加收益,這也是農業的重要任務。

  (一)推進玉米結構調整,是貫徹中央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中央審時度勢地提出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就農業來說,主要是實現“三轉”,就是從主要追求產量增長和拼資源、拼消耗的粗放經營,盡快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農業技術創新、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上來。國務院對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作了具體部署,我們必須準確把握、堅決貫徹。當前的重點是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核心任務是推進玉米結構調整,努力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二)推進玉米結構調整,是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現實選擇。多年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時各方面壓力也日益加大。一方面,地少水缺的問題日益突出。另一方面,資源環境的約束日益增強。農業資源過度開發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更為突出,如土壤沙化、地力下降、水體污染、淡水減少等。玉米是大水大肥的作物,多數種在雨熱同季地區,但一些區域水資源缺乏、生態支撐條件較弱,需要主動調整,適當調減一些非優勢產區的玉米種植,走出一條資源節約、生態友好的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

  (三)推進玉米結構調整,是在新常態下提高農業生產綜合效益的重要途徑。一些地方玉米“一糧獨大”,種植結構單一、種養不銜接,產業融合度低,影響種植的效益和農民的收入。為改變這種現狀,一是要構建合理輪作體系。過去黑龍江及內蒙古第四五積溫帶形成了糧豆輪作的體系,現在農民棄豆棄麥,玉米變成當地的“鐵稈莊稼”。玉米重茬連作,帶來了土壤養分失衡、微生物群落改變、病蟲害加重等問題。因此,需要改變單一的種植結構為合理的輪作體系,實現用地養地結合和可持續發展。二是要推進種養結合。規?;B殖,需要就近解決飼草供應問題,通過就地轉化增值,降低貯運成本,實現效益的最大化。適應畜牧業發展的新變化,需要實施“糧改飼”,推進農牧結合。三是要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三大谷物中,玉米是多用途的品種,加工的產品最多、鏈條最長、增值潛力最大。適應結構轉型升級的需要,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伸產業鏈、打通供應鏈、形成全產業鏈,實現農業的互聯互通,促進農業增值和農民增收。

  (四)推進玉米結構調整,是增強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的積極措施。受全球經濟低迷、石油價格下跌、深加工疲軟等多種因素影響,國際市場玉米供給寬松、價格下跌,而我國因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玉米價格持續上漲,國內外玉米價格倒掛、價差拉大。受此影響,玉米及玉米替代品進口量快速增長,僅替代進口量就相當于600億斤國產玉米。適應這種新趨勢,要主動調整玉米種植結構,既可緩解當前庫存壓力,又可提升農業競爭力。

  當然,對玉米問題要科學地分析、理性地判斷。首先,對玉米地位要有正確的認識。玉米不僅是重要的糧食品種,還是重要的能量飼料和工業加工原料。在糧食“十一連增”中,玉米作出了突出貢獻。近11年我國糧食面積增加了1.99億畝,其中玉米面積增加1.95億畝,占增量的98%;糧食產量增加3528億斤,其中玉米產量增加1997億斤,占增量的57%。其次,對玉米供求形勢要有正確的認識。從當前看,受玉米消費需求不振、深加工產品銷售不暢、進口替代品種較多等因素影響,玉米出現了階段性的過剩,但這是相對的、局部的、也是暫時的。從長遠看,隨著規模化養殖的不斷發展,對飼料需求增加。大體匡算,每年需求增量在50億斤以上。加上玉米精深加工,玉米需求增量還會大一些。第三,對玉米結構調整要有正確的認識。總結過去歷次糧食結構調整的經驗,這一輪的結構調整,水稻、小麥等口糧品種是要穩定發展的,重點是調整玉米結構。要采取差別性調減的原則,鞏固提升優勢區,適當調減非優勢區,力求調優品種、調優效益、調優生態。

  二、明確目標任務,科學有序推進玉米結構調整

  推進玉米結構調整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統籌謀劃、科學布局、主動入位、順勢而為,推動玉米結構的優化和產業轉型升級。當前,玉米結構調整工作的總體思路是,貫徹落實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總體部署,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質增效為目標,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尊重農民意愿,調優、調特、調高、調深玉米產業結構,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農牧結合、種養加一體、產業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著力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具體來講,重點要把握以下幾點:

  (一)注重“比較優勢”,構建新型產業體系。重點是推進“三個結合”。一是用地養地結合。東北冷涼區實行玉米大豆輪作,發揮生物固氮作用;北方農牧交錯區和西北風沙干旱區調減部分玉米,改種節水、耐旱、抗逆性強的雜糧雜豆和牧草,實現生態恢復與生產發展共贏;太行山沿線區和西南石漠化區因地制宜發展生態林果、特色雜糧、牧草和藥材等,恢復生態,提高效益。二是農牧結合。堅持“以養定種”,積極發展青貯玉米,因地制宜發展飼用高粱、油菜、牧草、麻類等,優化飼料品種結構,發展草食畜牧業,形成糧草兼顧、農牧結合、循環發展的新型種養結構。三是產加銷結合。大力發展玉米加工、物流和服務業,促進鮮食、飼用、其他專用玉米原料基地與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園、物流配送營銷體系緊密銜接,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提升生產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二)實現“四個提高”,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和持續發展。一是提高玉米產能。無論玉米結構怎么調,決不能把玉米產能調低了,這是一個基本前提。特別在玉米優勢產區和黃金玉米帶,更需加強基礎建設,穩步提高生產能力。二是提高玉米生產質量和效益。推進科技創新,推廣優良品種,降低生產成本,全面提升競爭能力。三是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在推進玉米結構調整中,要把增產增效、節本增效、提質增效作為重要的內容,加快科技創新,提升競爭能力。四是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改變過去拼資源消耗、拼農資投入、拼生態環境的粗放式經營,盡快轉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上來,努力做到增產與增效并進、開發與保護并重、生產與生態協調。

  (三)把握“五個原則”,保障玉米結構調整有序推進。一是堅持因地制宜,做到有壓有保。綜合考慮資源稟賦、區位優勢、市場條件、產業基礎等因素,保護優勢產區、調優非優勢產區,把玉米產業結構調整與培育區域特色農產品密切結合,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產品優勢和競爭優勢。二是堅持市場導向,尊重農民意愿。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合理安排農業生產和品種結構。尊重農民意愿和經營自主權,不搞強迫命令,充分調動各類生產經營主體的積極性。三是堅持創新驅動,促進提質增效。突破結構調整關鍵技術瓶頸,促進節水、節地、節肥、節能、節勞等高產高效技術轉化應用。創新生產經營方式,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四是堅持多業并舉,推進產業融合。科學推進種養結合、生產與加工結合,因地制宜推進糧草輪作。積極發展產前產后服務業,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五是堅持著眼全球,確保產業安全。用足用好國際農產品貿易規則,建立健全有利于保護農民利益、玉米可持續發展的貿易管理機制。

  (四)突出“六個重點”,確保玉米結構調整取得實效。重點在六個方面下功夫。一是生態適宜性調整。重點是調減高緯度、干旱區的玉米,改種耐旱的雜糧雜豆和生育期短的青貯玉米。二是種養結合型調整。重點是糧飼兼顧,調減籽粒玉米、發展青貯玉米和苜蓿,以養定種,把“糧倉”變為“糧倉”+“肉庫”+“奶罐”。三是生態保護型調整。重點是調減石漠化地區的玉米種植,改種有生態涵養功能的果桑茶等經濟林、牧草飼草、飼油兼用的油莎豆等,既保護生態環境,又促進農民增收。四是種地養地結合型調整。重點是東北地區恢復大豆玉米輪作,因地制宜發展苜蓿玉米輪作,華北地區實行冬小麥夏花生(豆類)種植,發揮豆科作物固氮養地的作用。五是有保有壓調整。重點是穩定玉米核心產區,調減北方農牧交錯區和西南石漠化區等非優勢區的玉米,特別是調減黑龍江第五積溫帶及部分第四積溫帶的玉米。六是圍繞市場調整。重點是發揮龍頭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實行訂單種養、產加銷融合。

  三、突出工作重點,切實抓好玉米結構調整各項措施落實

  玉米結構調整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需要突出重點、強化措施,持續加力、久久為功,確保結構調整取得實效。當前,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切實加強規劃引導。玉米結構調整不能一蹴而就,要加強頂層設計,找準切入點,確定主攻方向,制定總體規劃,有力有序推進。目前,部里已編制了《“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近期將發布實施。各地要結合實際,根據市場需求狀況和產業發展的新趨勢,確定本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目標任務和主攻方向。要把調減的區域、替代的作物、產業的銜接、政策的保障,整體布局、同步推進,具體細化、逐項落實。這里,我強調一下明年玉米結構調整,特別是東北地區玉米結構調整任務落實問題。一是任務要落實到位。東北四省區明年調減玉米面積1000萬畝以上,要逐市、逐縣分解任務。其他省份也要結合實施“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規劃,提出明年玉米結構調整的任務。二是措施要落實到位。“糧改飼”匹配的養殖,糧豆輪作的政策扶持,玉米改雜糧雜豆的市場引導等等,都需要逐項地落實。三是責任要落實到位。推動縣市成立玉米結構調整組織領導機構,加強協調,搞好服務,推進落實。既要種植業與畜牧業的協調配合,更要加強農業與綜合部門的溝通協調,形成合力,共同推進。

  (二)切實抓好政策落實。推進玉米結構調整,發揮市場的導向作用很關鍵,但也需要強有力的政策扶持。重點是兩件事:一是,完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綜合考慮農民收入、財政負擔、市場需求等因素,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要溫和地調,保障農民有合理的種植收益。二是,加大玉米結構調整補助試點。今年中央財政已安排3億元資金,選擇“三北”地區農牧交錯區的30個縣開展“糧改飼”試點,農業部也安排1000萬元部門預算資金,支持黑龍江開展糧豆輪作試點。各試點省一定要抓好落實,搞好總結,積累經驗。此外,還要建立金融、信貸、保險等政策,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和龍頭企業開展“糧改飼”、發展現代草食畜牧業。各地也要積極爭取出臺相關配套政策,支持玉米結構調整。

  (三)切實抓好科技創新。推進種業科技創新。要根據玉米結構調整的需要,加快培育青貯專用品種,培育替代種植的高產優質的雜糧、飼草等品種。推進技術集成創新。適應玉米結構調整的需要,種植制度、作物茬口、栽培方式和配套機具都要有新的變化。要集成配套籽粒改青貯、玉米改飼草、玉米改雜糧、玉米改大豆等不同種植模式,配套農機農藝融合的機具,篩選適宜輪作施用的除草劑等,加快示范推廣。

  (四)切實抓好產業經營。一方面,要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發揮其在規?;?、標準化、機械化等方面的示范帶動作用。另一方面,要扶持龍頭企業。培育一批實力強、信譽好、聯系緊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快構建大型企業帶動、中小企業拉動、新型經營主體聯動的經營機制,推進訂單生產、產銷銜接、加工轉化,助力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

  (五)切實抓好宣傳引導。各地要高度重視宣傳工作,及時挖掘各地涌現出的好做法、好經驗、好典型,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雜志、互聯網等媒體,開展主題突出、形式多樣的宣傳報道。

  最后,我強調一下秋糧生產問題。農諺講,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今天正好是農歷七月十五,旱澇已定、豐收在望。但不能麻痹松懈,因為糧食生產的大頭在秋糧,占全年糧食產量的70%以上。目前,距秋糧收獲還有一個月左右,正值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還要經過病蟲害、洪澇、干旱、早霜、寒露風等多個關口。各地要堅定穩糧增收的目標不動搖,立足抗災奪豐收,堅定信心,加大力度,切實抓好各項措施落實,全力以赴爭取秋糧和全年糧食有個好收成。一是全力抓好防災減災。氣象部門預測,受厄爾尼諾的影響,秋季南方可能出現低溫陰雨和寒露風,東北地區初霜凍時間可能提前。各地要加強與氣象部門聯系,密切關注重大天氣變化,及早完善應急預案,及時發布預警信息,確保各項防災措施落實到位。二是全力抓好病蟲防控。這些年,病蟲防控已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效果非常顯著。今年夏糧一戰,病蟲防控有力有效,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秋糧生產還面臨稻瘟病、水稻“兩遷”害蟲等病蟲威脅,各地要高度重視,適時組織開展統防統治,實現“蟲口奪糧”。三是全力抓好技術指導。各地要組織機關干部和技術人員,深入生產一線開展指導服務。充分發揮高產創建和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示范片的輻射帶動作用,落實防災減災穩產增產關鍵技術,做到豐收一天不到手、管理一天不放松。四是全力抓好農機準備。發動農機技術人員進村入戶,指導農機手調試檢修作業機具。搞好農機調配,組織適時搶收和跨區機收,加快收獲進度,提高收獲質量,確保顆粒歸倉。

  同志們,推進玉米結構調整是一項戰略性任務,任務艱巨,意義重大。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創新思路、積極作為,迎難而上、扎實推進,把玉米結構調整不斷推向深入,確保早見效、見實效,為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作出新的貢獻。

  情況通報

  在部分省玉米結構調整暨“糧改飼”推進落實會上的講話(按于部長意見修改)

 

 
 相關新聞  
管理員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飼料》雜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