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市場對油價的未來走向可謂眾說紛紜。一種觀點,當前油價并未真正超越人們的心理防線。如將通貨膨脹的因素考慮進去,1981年兩伊戰爭爆發后當時的油價相當于如今的86美元。從這個數字看,油價還未到達實質意義上的歷史頂點,依然有繼續上攻的可能。
知名投行高盛估計,由于中東地區未來可能發生更多的恐怖襲擊事件,國際原油價格甚至可能沖破每桶100美元的天價。另有多位分析師認為,即使油價不會沖到高盛估計的那么高,可以肯定的是,67美元絕不是目前油價的“天花板”,70-75美元將是一個合理的區間。
另一種觀點,油價會逐步回落。其理由是,目前全球原油供求失衡遠不如人們想像的那樣嚴重,推動油價上漲的不是供求失衡本身,而是對失衡的恐懼心理。一旦這種心理得以消除,油價將立馬調轉方向,預計到明年春季或夏季前,油價將逐漸回到50美元的價位水平。
從上述兩種觀點中不難看出,市場供求和心理預期將成為左右油價的兩大主力因素。
去年,國際市場對石油需求的增長速度為30年來最快,主要是受美國和中國石油消費的驅動。各大石油供應商為此開足十二分生產馬力,甚至將后備產能也全部釋放,這個現象在OPEC范圍內尤為突出。此外,美國新增煉油能力的匱乏也導致供油的緊張。
然而,不能完全為供緊需強的表象所迷惑。目前相當一部分原油需求是國際投機者所為,大量投機資金的涌入使國際油市泡沫增加。他們一旦獲利回吐,油價便會跟著下跌。
另外,油價對人們的心理變動非常敏感,任何風吹草動都有可能影響對其的預期。全球最大供油國沙特阿拉伯可能遭受恐怖分子襲擊、第二大供油國伊朗重啟核計劃可能遭聯合國制裁等事件,都加大了市場對未來石油供應的憂慮,油價為此居高不下。
總的來看,今后一個時期油價可能會繼續走高,但油價上行的阻力也會相應增大。此時,不妨聽聽美國財政部發言人也是殼牌公司前經濟學家VinceCable的論述:“油價躥高的最終結果必然是油價走低,每一顆高油價的‘麥穗’中已經包含了自身命運的種子。”
(徐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