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解決VC產能過剩絕非一日之功。從最新出爐的三季報來看,VC價格仍沒有明顯改觀。業內人士指出,應該認識到,停產救不了我國維生素行業,提價對于維生素企業的效益提升也不過是權宜之計。
生物谷董事長張發寶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國內幾大VC巨頭在全球占比確實很高,但并不代表有定價權。目前,其他企業和國家也成為VC原料生產基地,而且國際巨頭的庫存很多,預警措施完善,限產對他們的沖擊不會特別大。"
張發寶進一步分析:"限產是雙刃劍,本身也會導致利潤減少,現在簡單的小兒科措施已經很難拉動全球市場的變化,因為選擇余地越來越大,所以公司需要更長遠更深的戰略措施,豐富產品線,注重專利、品牌、研發,這才是企業真正的生存之道。"
業內人士認為,維生素產業要撥云見日,必須全面加強產業調控力度,包括行業準入、自主創新、需求開發、出口配額等措施。事實上,針對VC產能過剩的問題,2011年3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發出《關于2011年維生素C生產計劃的通知》(簡稱維生素C生產計劃),并規定了全國年限產10萬噸的生產計劃。2011年4月,發改委頒布《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不僅將維生素C列入限制類項目的首位,同時又將VC生產的重要中間體古龍酸列為限制類項目;幾乎同時,SFDA頒發《關于加強維生素C原料藥生產許可管理的通知》,規定不得向違規項目形成的維生素C原料藥產能申請頒發《藥品生產許可證》。
從維生素C生產計劃的管理思路看,首先為目前所有VC生產企業設定一個合規的界限,《通知》已經明確這個期限就是2005年,之后再批準生產VC的企業都不屬于合規范圍,并依此認定了一批合規的生產企業。然后,工信部將會根據自身了解的一些情況來限定行業產量。也就是說,2005年之前批的合規企業將依據限產的指標來制定各自的VC年度生產計劃量。
不過,如此密集的政策出臺,依然對低位徘徊的VC價格未能產生明顯提振作用。有業內人士指出,維生素C生產計劃存在一個致命弱點,即其不具強制力,只是指導性文件,這是只見藥方不見效的主要原因。更令人揪心的是,近兩三年來,VC生產企業瘋狂擴產和新建項目相繼投產。據測算,今年全國實際產能到年底可能達到30萬噸。這將使得核準生產計劃與實際產能相距甚遠。
此外,業內備受矚目的《維生素C行業準入條件》也遲遲不見廬山真面目。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師表示:"行業準入這個政策牽涉到各方面利益關系,其實行業準入已經提了很長時間,但采取配額的方式推行起來很難實施。具體說來,是根據市場需求情況確定總額,再給幾大VC巨頭分配。各個巨頭在不同的省區,各地利益分配很難處理,這也是遲遲沒有推行的原因。"
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副秘書長、西藥部主任談圣采呼吁:"維生素C的問題帶有普遍性,在醫藥行業這樣的品種還有不少,希望企業不再存僥幸心理,在制定企業戰略時將目光放長遠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