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日本人發明工業法生產賴氨酸,1965年,味之素(Ajinomoto)日本九州工廠開始生產飼料級賴氨酸。味之素公司在隨后的半個世紀里作為發酵氨基酸(賴氨酸、蘇氨酸、色氨酸)的市場領導者,曾一度占據世界賴氨酸60%的市場份額。
90年代,ADM依靠其在淀粉及其深加工產品方面的優勢,進入賴氨酸生產領域;同時進入賴氨酸生產的還有一家位于印度尼西亞的工廠,這個工廠是印尼當地企業同韓國第一制糖株式會社(Cheil Jedang)合資成立的,后者即為今天的希杰集團(CJ)。
2000年以來,隨著新型經濟體(如中國、巴西等)生活水平提升,對肉類需求再次增速,并且這些國家工業化飼料增長強勁,飼料配方技術也有了較大提升,尤其是在全球蛋白原料緊張的局面下,飼用氨基酸的可貴之處越發明顯。飼用氨基酸迎來了新一輪的擴展,并且應用的品種也逐漸多樣化,蘇氨酸和色氨酸用量也有了顯著增長。
1990年,廣西桂元賴氨酸廠正式投產,這是中國第一家利用國產技術生產賴氨酸的企業。幾乎與此同時,福建的泉州大泉賴氨酸有限公司利用泰國正大集團的技術也開始了賴氨酸工業化的生產。2000年前,中國飼料級賴氨酸雖然投產廠家較多,但因種種原因,產能較小,產量方面也無法滿足國內需求,仍依賴大量進口。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規模化生產賴氨酸起始于2000年。
集大成者,金聲玉振
2000年國內包括廣西桂元、福建大泉、川化味之素等企業在內,產能合計達到6萬噸上,產量約3萬噸內左右。這一年,吉林長春大成集團建成1.5萬噸賴氨酸項目。當時全球賴氨酸產能約80萬噸,世界最大的賴氨酸生產廠家ADM產能25萬噸,味之素產能19萬噸。大成集團的1.5萬噸產能即使滿負荷生產,也只是市場的九牛一毛,但當時或許沒有人能想到,10年后的大成成為賴氨酸市場的領先者。
發酵類氨基酸生產技術的關鍵是菌種。工業生產賴氨酸的方法有微生物發酵法、酶法、蛋白質水解法和化學合成法。其中,微生物發酵技術生產賴氨酸是目前國際上賴氨酸產業普遍采用的技術,生產原料主要為淀粉、糖蜜等,包括前期發酵技術及后續加工處理技術兩部分,生產的產品為賴氨酸鹽酸鹽。為減少賴氨酸鹽酸鹽生產工藝中污水排放量大、環境污染重等問題,20世紀90年代,德國贏創(德固賽)公司開發出賴氨酸硫酸鹽(65%賴氨酸)生產技術。長春大成集團經過長期的研發,繼贏創之后成功開發出賴氨酸硫酸鹽生產技術,并于2003年下半年投入生產。
大成選育出賴氨酸穩定高產菌株,將產酸率由原來的13.5%提高到14.0%,比國外同期同類技術高0.5-2個百分點,轉化率由原來的40%提高到了42%,比國外同期同類技術高1-3個百分點;發酵殘糖由原來的0.8%降低到0.6%;中試水平的堆積密度超過650 kg/立方米,這一參數為同期國內外同類技術的最高值。項目技術的成功開發大大改進了我國氨基酸產業的落后狀況,到2003年年底,已建立年產40000噸的生產廠1座,2007年建立年產18萬噸的兩座產業化工廠。
2005年大成開始大幅擴產,產能達到36萬噸/年,隨著大成產量的大幅增加,中國賴氨酸出口量首次超過進口量,結束了賴氨酸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成為賴氨酸出口國。2010年,中國境內賴氨酸生產廠家6家,產能65萬噸,中國賴氨酸產量占全球產量比重在逐年上升,從2003年的11%上升到2010年的40%。2011年大成產能達到80萬噸,年出口賴氨酸16萬噸,出口國家達到67個,成為全球賴氨酸市場占有率最高的生產企業。
大成集團2001年主營業務在香港上市,上市公司資產連同非上市企業資產總計230億元,年玉米加工能力380萬噸。企業經營高峰時的2012年產值達到500億元、上繳稅收8.29億元。
輝煌背后的隱患
2004年,中國賴氨酸行業迎來一個高潮,境內廠家數量達到14家,產能43萬噸。老牌企業擴產,新來者進入,國外公司也開始覬覦中國市場,力圖本土化生產,2004年4月,韓國希杰集團中國獨資公司——希杰(聊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聊城成立,設計產能年產6萬噸。2010年全球賴氨酸進入新一輪產能擴張周期,一方面領先企業在不斷擴大產能,新進入者產能釋放,總體供應量不斷增大,全球賴氨酸廠家數量由2010年的13家發展到2013年的23家,產能由180萬噸增長到359萬噸;其中中國賴氨酸廠家數量由2010年的6家發展到2013年的17家,產能由64萬噸增長到205萬噸。
產能過剩與競爭格局分散是導致價格大幅下跌的一方面,另一方面玉米淀粉(玉米的初加工產品)是生產賴氨酸的主要原料,2012—2014年,中國玉米價格維持在高位水平,2014年上半年玉米價格創歷史新高,玉米價格推高了賴氨酸生產成本,是推動行業整合的因素之一。在玉米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下,賴氨酸價格反而在2012年后持續下滑,從2013年四季度到2014年前三季度,賴氨酸行業持續處于虧損狀態。
在政策周期和市場周期的雙重擠壓下,不僅是氨基酸行業陷于虧損的泥潭,上游玉米深加工行業也同樣處于虧損狀態,大成集團主要從事制造及銷售玉米提煉產品,玉米年加工能力為300萬噸,上下游同時處于虧損,這對于大成集團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2013年大成集團氨基酸業務銷售收入56.3億港幣,虧損12.7億港幣,2014年氨基酸業務銷售收入33.1億港幣,虧損13.9億港幣。
2004年,大成集團從玉米提取生化醇項目投產,2006年投資10億元年產能20萬噸的新化工醇生產線進入試車階段,2007年末推出多元生化醇產品。未曾想2008年出現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幾年石油價格處于偏低區間,生化醇成為大成的經濟負擔,常年處于虧損狀態。大成集團生化醇項目2013年虧損38.7億港幣,2014年虧損6.2億港幣。
2014年3月,大成集團考慮到賴氨酸業務目前的經營環境,特別是賴氨酸產品的市場需求及平均售價影響和搬遷位于長春市綠園區的生產設施(包括一座賴氨酸生產設施)的準備工作,集團決定縮減來賴氨酸產品截止2014年12月31日止的年度計劃生產量,由長春寶成生化發展有限公司運營的年產20萬噸的賴氨酸生產設施停止運作。此外,因市況不利,集團生物化工醇生產也暫停。受行業競爭及大成集團本身資金狀況,到2015年1季度,大成集團面臨資金匱乏,全面停產。
紅梅味精同大成集團可謂是一對難兄難弟,雖然主營業務行業不同,可同處玉米深加工行業,面臨的問題卻是大同小異。2014年5月28日,上世紀8、90年代風靡全國的沈陽紅梅集團被法院裁定破產。紅梅牌味精是中國味精行業的首個馳名商標,據資料顯示,2010年中國的味精產量已達到256萬噸,國內一年的消費量在140多萬噸,在供需矛盾下,2010年以來味精市場價格不斷下降。同時,由于味精行業高污染、高耗能,行業環保壓力長期存在。紅梅集團在2007年曾經計劃改制并招商,但因各種原因都未能如愿。
與紅梅和大成的窘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梅花生物,這家以味精起家的公司,進入氨基酸領域更是風生水起,短短幾年功夫已經超越老牌勁旅味之素成為蘇氨酸領頭羊,2014年更是逆市高調收購伊品生物,雖然在最后緊要關頭終止收購,但仍然可以看出,行業整合勢不可擋。
鳳凰涅槃 浴火重生
在市場被重新分割與再平衡的背景下,并購成為企業突破資源和市場邊界限制,獲得戰略性擴張的最直接的手段,梅花收購伊品只是氨基酸企業走向重組的開始。
根據2015年4月份《長春日報》的一則報道我們可以看出,長春市政府部門對于大成的扶持思路是支持大成脫困重組,盡快實現穩定增長。一手抓啟動和穩定生產,一手抓資產重組,力爭上半年取得實質性進展。
2015年6月10日,大成生化與吉林省交通投資集團就可能認購事項簽訂意向書。8月31日,大成發布公告,向吉林省現代農業產業投資基金(吉林省現代農業產業基金有限公司由長吉圖投資有限公司全資擁有,吉林省交通投資集團擁有長吉圖投資有限公司的91.11%權益)配售31.35億股以及10.9億元可換股債券,認購價及轉換價均為0.23元,較上周五收市價折讓31.34%,所得凈額共約18億元,擬用做業務發展、搬遷費用及一般營運資金。完成新股配售后,認購方及其一致行動人士持有公司經擴大股本49%,若行使換股后,持量將增至約70%,大成生化控制權出現變動。
無論控制權歸屬到底如何,短期大成集團資金困境和不良資產情況有望好轉,重新開工后,氨基酸行業格局又將出現哪些變化?
據博亞和訊統計,2015年部分賴氨酸廠家產能仍在擴張,2015年底中國賴氨酸產能可能達到236萬噸,同比增長6%。整體來看,目前中國有生產能力的廠家達到15家,未來停產廠家仍有復產的可能,賴氨酸仍將處于激烈的競爭中,本輪產能整合尚需一定時間。
大成德惠工廠年產45萬噸賴氨酸工廠目前仍是國內最大的生產線,梅花、伊品、希杰、成福、金玉米、中糧等主流生產廠家賴氨酸生產能力均次于大成。作為氨基酸領域曾經的王者,大成經過涅槃,面對產業整合,會采取什么策略,能否重整旗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