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人民幣匯率競價交易成交價上下波動劇烈,達300個基點,逼近千分之三的最高波幅限制,而詢價交易上下波幅只有110點左右。但昨日,市場的表現是詢價交易的波幅要大于競價交易。中國貨幣網統計顯示,昨日競價交易最高成交價為7.9363,最低為7.9331,上下波動只有32個基點,而詢價交易最高為7.9458,最低為7.9342,上下波幅為116點,保持了周一的波動水平。
自人民幣即期詢價交易推出后,因交易費用低廉很快就積聚了人氣,各大、小銀行、做市商或非做市商,都以詢價交易系統作為主要的外匯交易平臺,而很少采用競價交易,因此詢價交易系統才是人民幣匯率的“主板市場”。建行一位外匯交易員認為,競價交易系統的成交價應該跟著詢價系統走。
分析人士告訴記者,此前競價交易和詢價交易價格相差并不大,周一的大幅波動更多是“噪聲交易”。不僅成交量少,停留的時間也很短,否則,“這不是主動為其他人提供套利機會么?”
這正好說明,詢價交易和競價交易的聯動機制正悄悄發生變化。即競價交易成交價格不一定非得遵照詢價交易結果“亦步亦趨”,可以以此為基礎而波動,波動幅度可以更大,如周一的市場表現,也可以更小,如昨日的市場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詢價交易系統成交價上下波動遠不及千分之三,還有提升的空間,但市場人士認為,現在每天100多點幅度較此前的平均水平也是明顯擴大。
央行行長周小川曾表示,央行將根據市場需求擴大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迅速激起了市場的想象空間。進一步放開浮動區間,對銀行而言收益、風險并存,銀行需要花費更多時間、精力去研究匯率走勢,但讓交易員比較“苦惱”的是,在人民幣匯率短期方向判斷上能夠借助、參考的信息并不充分。銀行只好將主要的外匯風險轉嫁給客戶。現在銀行間外匯市場絕大部分成交量是代客買賣性質,特別是國內銀行大多如此。一位國有銀行交易員告訴記者,“市場上對人民幣的投機交易,主要是外資銀行如花旗、匯豐等做的較多”。
部分交易員擔心,一旦詢價交易的波幅限制被放大到千分之三以上,許多國內銀行可能出現不適應性。業內人士認為,央行擴大人民幣匯率區間必然有所漸進,如在幅度上逐步放開,或者在順序上,可能先從競價交易開始,然后再輪到詢價交易系統。
9月19日,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突破7.94關口,被定在7.9342元,較前一交易日上升了89個基點,人民幣創下匯改以來新高。加上匯改時一次性升值2%,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累計升值便已超過4.2%。
昨日北京時間15∶43,詢價交易市場美元兌人民幣7.9360元,低于周一收盤時的人民幣7.9468元。盤中交易區間為人民幣7.9455—7.9342元,創下匯改以來詢價交易市場的新低。自動撮合交易系統美元兌人民幣收于7.9348元,低于周一收盤時的7.9450元,盤中交易區間為人民幣7.9363—7.9331元。
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劍平向本報記者表示,人民幣匯率近期走勢是“內外壓力”下的必然結果,在這種壓力之下,人民幣匯率還將維持“不能不升,但不能快升”的格局。
丁劍平解釋說,所謂外部壓力主要來自于近來召開的一系列國際會議,以及美國新任財政部長亨利·保爾森對中國的訪問。據悉,G7會議上其他國家一再呼吁中國放寬人民幣匯率管制,聯合公報中也表示希望保持龐大經常項目盈余(外貿盈余)的新興經濟體,尤其是中國采取更為靈活的匯率體制。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人民幣匯率回到上行通道。
“內部壓力,則主要來自于國內就業形勢的嚴峻、外匯儲備持續上升而引發的現行貨幣政策可持續性的擔憂等。”丁劍平說,“內部壓力讓人民幣不可能持續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