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投資再次出現過熱,導致整體經濟呈偏熱態勢,一、二季度GDP同比分別增長10.3%和11.3%,上半年經濟同比增長10.9%,創90年代中期以來的新高。三季度受第一輪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投資和工業生產增幅明顯回落,使國民經濟開始向“軟著陸”的方向發展。
宏觀經濟繼續保持高增長低通脹的態勢
為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向“過熱”發展,黨中央、國務院針對“投資過快、信貸過多、順差過大”問題,采取了一系列的總量調控和結構性調控措施,至三季度這些政策開始顯現成效,下半年宏觀經濟開始從高位回落,全年經濟運行繼續呈“高增長低通脹”的態勢。根據工業和投資的增長趨向,預計四季度GDP增長10.3%,全年增長10.6%。而作為反映通脹率水平的主要指標CPI將在1.5%左右,連續兩年處于2%以下的低位增長水平。
投資和信貸增長偏快問題得到初步遏制
三季度后經濟增長中最顯著的變化是投資和信貸增長偏快問題得到初步遏制。7至8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增長27.4%、21.5%和23.6%,三季度平均增幅為24.2%,比二季度平均值31.7%大幅回落7.5個百分點。尤其突出的是新開工項目得到了明顯壓縮,前8個月新開工項目為131086個,同比增加17297個;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44516億元,同比增長11.4%,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別回落30.6個和10.8個百分點。信貸增幅也開始回落,8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21.88萬億元,同比增長16.1%,比上月末下降0.2個百分點,消除季節因素后,當月人民幣貸款月環比折年率為12.5%,比前期明顯回落;另外,城鎮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中,前8個月國內貸款同比增長29.8%,比一季度回落3.4個百分點。預計后幾個月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增長將繼續有所放慢,全年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額將達96000億元左右,同比增長28%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將首次突破10萬億元,達112500億元左右,同比增長27.0%;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估計將達3.1萬億元。
內需與外需增長的不平衡有所緩解
出口增長適度回落而國內消費增長有所上升使內外經濟增長的不平衡有所緩解。1-9月累計,出口總額為6912.3億美元,同比增長26.5%,比上年同期放慢4.8個百分點。初步估計,全年出口總額將達9500億美元左右,增長24%左右,進口總額將達到8000億美元左右,同比增長21%,貿易順差接近1500億美元。1-9月累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55191億元,同比增長13.5%,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12.6%,比上年同期加快0.6個百分點。預計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81000億元左右,同比增長13.5%。
經濟增長的區域和行業結構均有所優化
中西部地區投資增長明顯快于東部地區,這對“十一五”期間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前8個月,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分別增長38.6%和31.8%,比東部地區分別快14.1個百分點和7.3個百分點。三次產業投資不均衡問題有所改善,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投資均有所加速,前8個月累計分別增長38.2%和26.8%,分別比上年同期加快18.2個和4.5個百分點;而幾年來一直偏高增長的第二產業投資增長有所回落,增長32%,比上年同期回落3.2個百分點。從行業來講,技術含量高的裝備制造類工業投資保持高增長態勢,且生產效益上升。1-8月份,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和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64.6%、42.6%和35.9%,利潤分別增長42.2%、52.8%和55.6%,大大高于全部工業平均利潤增幅。
中期平穩增長仍面臨一些障礙
目前宏觀調控的成效是初步的,從“十一五”這一中期角度看,仍然有不少因素制約經濟的平穩較快運行。首先,投資增長依然偏快,且因“熱源”難消而具有多發性的特征。到今年為止,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連續四年處于25%以上的過熱區間運行,且呈反復性,主要是因為體制性和發展戰略偏差等因素而導致的“兩個過度依賴”,一是過度依賴房地產推動經濟增長,二是過度依賴外資和外貿出口推動經濟增長。擺脫這兩個過度依賴進而轉為兩個依靠(依靠內需增長和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將是一個較慢長的過程。其次,外貿順差過大問題繼續發展。上半年我國外貿順差為614.5億美元,截止到8月,擴大到1098.5億美元,比上半年和上年同期分別增加480億美元和415億美元。外貿順差過大,以及對外資外貿的過度依賴,不僅容易引發貿易摩擦、加大外部經濟風險,而且會導致貨幣供應量的大量被動增加、人民幣升值壓力增大等問題,削弱宏觀調控能力。三是經濟增長的資源、能源和環保代價增大。四是住宅投資過熱及房價過高問題未得到有效遏制。
下一步宏觀調控要注意的問題
第一,要減少宏觀調控在操作上的搖擺性,排除各種干擾,增加調控目標的堅定性和執行力。在經濟市場化逐步提高的情況下,宏觀調控操作增加靈活性和微調是必要的,但靈活性不能影響調控目標的堅定性,從而影響調控的執行力。如不能一會兒怕熱,一會兒又怕冷,一會兒怕發生通貨膨脹,一會兒又怕通貨緊縮,造成政策操作的不斷"搖擺",經濟的冷或熱的趨勢一旦形成,不可能短期內發生逆轉,如果經濟偏熱主要是因為投資過度和投資結構不合理,那目標必須堅定地控制投資過快增長和引導投資結構優化,如去年二季度投資增長和經濟增長均開始放慢,通貨緊縮壓力有所加大,產能過剩問題也開始顯現,但各方面開始擔心投資下滑過多、經濟調整過度,最后信貸和土地兩個閘門全面松動,這是今年投資再次過熱的主要原因。再如對房地產調控的目標不明確,充滿著“噪音”,打擊投機炒作、抑制房價過快增長是房地產調控的主要目標,但很多專家和官員都認為宏觀調控不是要壓房價,甚至認為房價不是主要問題,相反,努力保持房價適度增長,不能讓房地產出現明顯的調整,成為政策的主要目標,在這一思路主導的房地產宏觀調控自然難以見成效。另外,貨幣政策在利率和匯率政策的“搖擺”也是導致貨幣政策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第二,要避免全程的反周期調節,給市場自我調節留下更大的空間。最近幾年,在經濟學界和實際工作上,延長經濟周期的繁榮期、減少年度增長的波動性成為一種調控技術。如一些地區投資增長開始回落,地方政府馬上會采取各種行政、經濟等手段加大投資,人為地阻礙經濟的合理調整,反周期政策只有在兩個階段實施才是合理的,一是在過度繁榮期,二是在經濟蕭條或嚴重衰退期,其他階段都是以穩定政策為主,而不少地方政府卻經常逆市場調節,違背經濟運行規律。經濟調整期是市場發揮效益的最好時期,落后的企業和經營不善的企業將在這一階段被淘汰,全程的反周期調節意味著繁榮期被人為延長,市場合理調整不能及時進行,生產過剩和低效率問題更難解決。
第三,要注意“短控”和“長控”有機結合,提高宏觀調控的綜合效率。“短控”主要是利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對總量和結構進行適時合理調控,既體現穩健性又體現靈活性,注重預調和微調。而“長控”主要是指把環保、土地及節能等作為長期政策工具調控長期經濟增長。“長控”的特點是約束性強,彈性小,對改善長期資源配置、減少發展的外部性將起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對短期投資盲目擴張的抑制作用也十分強。將“短控”政策與“長控”政策有機結合,并不斷豐富和完善其內容,是此輪宏觀調控的一條重要經驗,今后須繼續堅持。
2007年經濟增速略有放緩
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分析
國際經濟環境變化及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許多跡象表明,明年的世界經濟形勢將發生兩大變化:一是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速度將顯著放慢,世界經濟將步入周期性調整期。二是受需求放慢和產能增加的兩重影響,國際油價和重要原材料價格將明顯走低。
2007年極可能是此輪世界經濟增長向下調整的拐點。主要是因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美國的經濟增速在顯著放慢。今年二季度美國GDP增長僅為2.9%,比一季度的5.6%降低近一半,下半年也會繼續保持這一回落態勢。主要原因包括:(1)美國房地產市場今年以來顯著降溫,房價的持續高漲和利率成本的上升正在削弱居民的住房購買力,估計僅這一因素就使美國經濟增長率回落1個百分點左右。(2)就業增長的放慢將抑制國內消費。來自美國勞動力市場信息表明,在過去4個月中,美國就業增速比2004年初以來的平均值低35%。(3)前幾年持續的高油價對經濟增長的抑制效應將在未來兩年顯現,從而進一步拉低美國經濟增長率。IMF預測,明年美國經濟增速將由今年的3.5%降至2.9%,甚至有些國際機構預測明年美國經濟增長將放慢到僅為1.9%,并發出美國及世界將步入衰退的警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歐洲經濟盡管今年將實現2000年以來的最高增速2.5%,但受三大因素(財政政策大幅緊縮、貨幣緊縮的滯后效應、歐元高估)的拖累將會再次放慢,預計2007年歐元區經濟僅增長1.5%。日本經濟受高油價的滯后影響及日元升值的影響,2007年增幅也會有所放慢。
全球特別是美國經濟的減速將會對我國經濟產生較為明顯的影響:首先,占我國出口份額超過40%的美國和歐盟,其增長速度的放慢將明顯惡化我國的出口環境,我國出口增長將面臨入世以來最嚴峻的形勢。其次,美國等發達國家就業壓力的加大和貿易逆差的居高不下,將增加與我國的貿易摩擦,貿易保護主義傾向可能進一步強化。三是美元貶值可能持續及美元偏高的利率水平將會增加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不過,世界經濟將出現的第二個變化將會為我國經濟帶來有利因素:即國際油價和重要原材料價格的調整將使我國經濟在以下方面獲益:一是將使我國原油、原材料進口成本降低,有利于緩和國內能源、資源壓力,并使相關行業增收;二是有利于我國政府和企業補充能源和原料儲備;三是由于進口可能繼續保持較快增長而出口將明顯回落,將會縮小貿易順差的規模,從而有利于緩解貨幣流動性過剩壓力,削弱人民幣升值預期。
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分析及主要經濟增長指標預測
總體判斷是:受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2007年中國經濟將出現本輪經濟增長周期以來的第二波調整,預計將首次回落到10%以下,投資、工業和出口增長都將出現較明顯的調整。
(1)調控政策的堅定性和執行力的提高將有利于投資過熱向“軟著陸”方向發展。一方面,吸收第一次調控政策存在一定的“搖擺性”而使投資過熱出現反復的教訓,調控目標和措施將會更加堅定,如堅定地抑制“三快”,特別是對新開工項目的從嚴審核及對土地閘門的嚴控等,對抑制地方政府過強的投資沖動作用將十分明顯。另一方面,調控政策設計更加合理,針對性也更強,因而調控的執行力將明顯提高。根據我們到一些地方調研,調控突出對環保、“硬”的土地供給等約束性強的指標落實,效果相當明顯,而節能指標調控在現有產業增長結構難以大的變化基礎上則顯得較為軟弱。就明年的投資增長而言,目前仍相當龐大的在建項目將使明年投資保持較高的增長慣性,但增幅將會明顯回落,預計2007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2%,比2006年回落5個百分點左右,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3.5%,但這一增幅仍然偏高,需要繼續堅持調控。由于今年下半年新開工項目增長的大幅收縮,明年下半年和后年投資增長可望實現“軟著陸”,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將首次降至20%以下。另外,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增幅將由17.1%降至16%。
(2)受收入快速增長等因素的支持,2007年消費增長將繼續保持較高增長水平。首先,2006年城鎮居民收入增長比上年有所提高,而農民收入增長持平,上半年城鎮居民收入增長10.2%,比上年同期提高0.7個百分點,主要是因為新增就業規模的擴大及工資收入增幅的提高。這將有利于明年消費的穩定快速增長。其次,國家加大醫療體制改革,抑制教育亂收費等措施,將會一定程度降低城鄉居民的消費負擔,從而提高居民的購買力。但消費增長也存在不利因素,主要是:(1)受出口增長可能顯著放慢的影響,就業增長將會放慢,明年當期居民收入增長將會減慢,這對農民的務工收入增長影響更大。(2)投資增長和企業效益增長的回落也會減慢居民收入增幅。預計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91500億元,增長13%左右。
(3)受外部和內部因素影響,出口增長將會大幅放慢。一是美國經濟增長可能明顯回調將使出口需求明顯減弱。二是我國出口政策的逐步調整將使我國貿易出口在結構逐步優化的基礎上趨于放慢。三是今年以來出口增長已經存在內在的減速趨勢,這一趨勢將在2007年進一步強化,主要是機電或高技術產品出口增長已經處于下降通道之中。預計全年出口總額為10450億美元左右,增長10%左右,進口總額為9200億美元左右,增長15%左右,貿易順差收窄到1250億美元。
(4)物價將繼續保持低位良性增長,預計增長1%-2%。盡管2007年過剩產能釋放力度會繼續加大,但由于消費增長仍然處于較高水平,物價增長將會繼續保持溫和上漲。由于國際油價和重要進口原材料價格的走低,再加上國內燃料原材料行業產能的增加,國內生產資料價格將再次走低。需要強調的是,CPI增長在輕度的通貨緊縮區間(-1%至1%)不會對經濟穩定增長形成不良影響,相反,伴隨著經濟增長適度調整的輕度通貨緊縮反而有利于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提高市場效率,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
明年宏觀經濟政策應長短結合
為了保證“十一五”期間經濟實現快速協調穩定發展,宏觀經濟政策必須長短結合,特別是要著眼于深化體制改革、保持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及不斷提高經濟競爭力來設計宏觀經濟政策。總體思路是:短期,堅持并完善既定宏觀經濟政策,強化執行力,力求宏觀調控取得根本成效;中長期,主要是把握兩個重點,一是以“擺脫兩個依賴、形成兩個依靠”為目標加快相關領域的政策調整,二是加快推進財稅、收入分配、投資、金融、外貿等五大宏觀經濟領域改革,為提高宏觀調控效率提供有效的體制基礎。具體的政策建議是:
堅持既定宏觀經濟政策,強化執行力,力求宏觀調控取得根本成效。
一是總體調控重在提高執行力,堅定達到三個目標。以從嚴控制新開工項目、認真清理在建項目為重點,切實落實已經出臺的信貸、土地、環境等政策措施,堅定地把固定資產過快增長的勢頭降下來,堅定地抑制房價過快增長,堅定地抑制高耗能、高污染和產能過剩行業盲目擴張,切實把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放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二是強化“約束性”指標對控制投資過快增長的“硬性”作用。土地、環保政策以及節能標準要求都體現了“十一五”規劃的“硬約束”指標,特別是當前對土地政策和環保政策,不能存在過多的彈性。要切實落實項目建設和運行的環保“一票否決制”;土地政策要在國家總規模硬約束的基礎上鼓勵地方政府搞好“存量土地調整”,最大化地節約土地,如通過放開城區舊城改造容積率限制適當壓縮房地產用地,置換出急需的工業用地,另外,要放松對中西部地區發展中大型勞動力密集項目的土地供給,促進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轉移。
三是貨幣政策要繼續向中性轉變。目前的貨幣政策仍然偏松,主要表現為存貸款利率偏低,低利率是投資需求過旺、游資過多的重要原因。貨幣政策應“重利率輕匯率”,可擇機繼續提升利率,同時加快推進商業銀行的利率市場化,就匯率工具而言,要努力減弱人民幣升值預期,保持匯率水平的基本穩定,但可放寬浮動的限制、增加市場靈活性。
四是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和對稅率進行微調,進一步發揮財政政策對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作用。(1)將前幾年結轉的增發國債規模改轉為新農村專項國債,同時進一步增加中央和省級政府預算對農村的公共部門投資。(2)加大城市醫療、教育、環境保護等公共部門投入,改革醫療體制,降低居民的公共支出負擔。(3)對稅率進行微調。降低小型服務業的稅率,增加壟斷行業的稅率或要求壟斷行業按比例上繳利潤,轉為社會保障基金。
以“擺脫兩個依賴、形成兩個依靠”為目標加快相關領域的政策調整
要解決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許多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我們必須盡快擺脫“兩個過度依賴”,使經濟增長轉向“兩個依靠”,即依靠國內消費需求的快速增長和自主創新能力加速提高。
首先,要從控制房地產投資過快增長入手,消除投資過度的“重要熱源”。要盡快改變國家和地方政府對房地產發展的過度刺激政策,目前及今后相當長時間內(工業化完成之前)對房地產發展國家應采取中性甚至適度偏緊的政策。當前重點是打擊操縱式的市場投機炒作和違法違規行為,繼續強化對房地產信貸風險的管理及完善房地產稅收政策,堅定抑制房地產投資和房價增長。
其次,采取逐步降低出口退稅率及調整過度鼓勵外資增長的政策,促進內外經濟平衡。造成近幾年我國出口超常高增長的原因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匯率存在一定的低估,二是長期采取高的出口退稅率政策,三是地方政府對引進外資采取了過度的刺激政策,如低價出租土地、各種稅收(如外資企業所得稅明顯低于內資企業)及其他優惠政策等。匯率低估僅是原因之一,要想改變對出口增長的過強依賴沒有必要一定要調整匯率,相反,調整另外兩個政策效果會更好,而且對國內企業和內陸地區來講也更為公平,因為出口份額的分布和外資的分布高度集中于沿海地區,調整后兩個政策,有利于區域的協調發展。
三是促進居民消費快速穩定增長,分流儲蓄。促進消費增長關鍵是增加居民收入,而收入增長又依賴于就業率的提高,因此要采取更為積極的就業政策,使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目標并重,形成廣泛的增長分享機制。當前潛力最大的消費是服務業消費和汽車消費,要大力促進這兩大消費的增長。改善服務業發展的軟環境,促進服務業消費快速增長,特別是要打破服務業的行政和自然壟斷,加大對內對外開放的步伐,增加競爭,提供更多的質高價廉的服務產品,釋放大眾的服務需求。要適度抑制住房消費,同時大力鼓勵經濟型汽車消費。另外,通過優化城市結構、降低城市建設成本,來增加城市對農村人口的吸納能力,促進人口城市化進程,為擴大消費需求提供更廣泛的基礎。
四是加快制造業的升級,促進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高。提高我國工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可分兩步走。第一步,重點提高集成創新能力,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綜合技術)和優勢品牌的企業,同時全面提升中小創新型企業的模仿創新能力。第二步,在集成創新特別是優勢品牌形成的基礎上,在原始創新能力上形成戰略突破,即自主技術創新要漸進式發展,由中間突破逐步升級,形成最終的大突破。對已有的產業來說,主要是提高汽車、裝備工業、鋼鐵、化工等重化工業的集成創新能力,加快形成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國際競爭能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也是延長產業鏈,擴大投資和產業增長的就業帶動作用的過程,因此,既能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又能為消費增長提供更堅實的基礎。
加快推動財稅、收入分配、投資、金融、外貿等宏觀經濟領域改革
許多宏觀經濟問題如投資過熱、內外經濟發展失衡等都與宏觀經濟體制改革滯后或機制不完善有關。用改革的辦法解決長期制約中國經濟協調穩定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建立完善的宏觀經濟體制,既能促進宏觀調控的規范化,又能提高宏觀調控的綜合效率,有效的宏觀調控政策期待著不斷深化財稅、收入分配、投資、金融和外資等宏觀經濟領域改革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