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食用調和油等在內的59項油脂國家標準將在年內出臺。屆時,市面上出售的各類調和油除了要在商標上標注其原料外,還要提示消費者各類原料所占的比例。
全國糧油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油料及油脂技術工作組工作會議昨日在漢舉行。
據會議主辦方武漢工業學院食品學院何東平院長介紹,國內食用調和油每年銷售額達200億元,占食用油脂總量的二成至三成,但它一直沿用1986年制定的行業標準。
去年,全國糧油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增設了油料油脂等四個技術工作組。武漢工業學院是油料油脂組組長單位,全面負責“十一五”期間我國油料油脂的標準化制定工作。
何東平介紹,國家標準一旦缺位,容易導致市場混亂,無法進行有效監督,比如食用調和油中很容易摻假。
據悉,食用調和油一般由數種食用植物油混合而成,其中比較常見的是將芝麻油、花生油、棕櫚油等摻入大豆油、菜籽油進行調和。棕櫚油一般被認為是油質最差的食用植物油,由于價格低廉,不少廠家常在食用調和油中摻入它以降低成本。
據介紹,除食用調和油外,還有芝麻油、蓖麻籽油、花椒油等58項油脂國家標準年內也將出臺。此前,花生油、菜籽油、大豆油、葵花籽油、棉籽油、米糠油、紅花籽油、玉米油等強制性國家標準2003年至2004年已在全國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