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世經所主辦的最新一期《國際經濟評論》發表肖耿博士在一論壇上的講話指出,中國有4.84億非技術工人,這些人每月收入只有120美元或者更少.而非技術勞動力太多及過剩這個結構性約束,成為中國物價水平上漲緩慢及人民幣升值緩慢的主要原因.
針對有建議稱中國生產能力過剩,所以應該減少投資,增加消費,肖耿稱,"增加消費的建議不會錯,但在目前中國的健康保險和社會保障體系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中國家庭的最佳選擇結果卻導致了消費低迷,儲蓄增高."
他表示,中國要建立一個完整的健康保險體系,建立助學貸款或者獎學金項目,修建更多的公路、地鐵和學校.所有這些無疑需要投資,"這些是有效率的投資,有效率的公共投資完全不同于低效率或無效率的生產能力過剩."
但他指出,不幸的是,中國國家統計局不能區分有效率與無效率的投資.當投資率統計數據過高時,中國政府就不得不開始限制投資,使有效率與無效率的投資同時低迷.當投資尤其是有效率的投資被限制以後,進口的增長速度就趕不上出口的增長速度.因為外資在供應鏈方面的投資創造了較大出口并且不受中國政府宏觀經濟政策影響,而進口則依賴于國內消費和投資.
他并舉例說,2006年,中國相對美國出現了通貨緊縮,中國鄰國的通貨膨脹率則分別為:韓國2.2%、印度5.5%、印度尼西亞13.1%、越南7.5%、菲律賓6.2%,均高于中國的1.5%的通脹率.在全球環境下,盡管2006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率高達10.7%(初步核算數據,經修訂後的增長率為11.1%),中國相對其鄰國仍經受了一定的通貨緊縮壓力.
"令人驚訝的是,當中國創下了亞洲最低通貨膨脹率時,無論中國政府還是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都要求中國收緊貨幣政策從而抑制投資."他稱.
因此,他指出,為什么要建議像印度這樣的國家在通貨膨脹高的情況下增加投資,而建議像中國這樣通貨膨脹率低的國家減少投資呢?國際社會應鼓勵中國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即較少對增加的外匯儲備進行沖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