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8日發布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認為,目前中國價格上行壓力加大,通脹風險值得關注。
報告指出,當前,國內供給和工業生產能力增長較快,瓶頸制約有所緩解,加之國家及時出臺了一系列平抑食品價格上漲的綜合性措施,都對價格上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考慮到國際收支順差矛盾持續積累后有向物價上漲擴散的趨勢,綜合國內外因素判斷,當前物價上漲并非僅受偶發或臨時性因素影響,通貨膨脹風險趨于上升。
報告分析認為以下四方面因素加大了通漲風險:
糧食、肉類等食品價格短期內易漲難落。當前旱情較重,秋糧生產形勢有不確定性。而快速城市化、接近12%的經濟增長使對商品糧的需求大為增加,生物燃料用糧需求仍會較快增長,國際糧食供需關系也在進一步趨緊。肉類供應增加存在一定周期,同時生豬飼養成本已顯著上升,肉價維持高位的時間可能會比較長,并容易波及其他食品價格。
能源資源價格存在上漲壓力。近期國際油價再次走高。國內推進資源價格改革,加強環保,也將推動能源資源價格上漲。此外,在產能集中釋放后,未來不排除再次出現煤電油運緊張。
勞動力成本上升。一方面將在產品和服務價格中反映出來,另一方面可能拉動消費物價上漲。
通脹預期增強,對價格形成進一步的上漲壓力。人民銀行2007年第二季度全國城鎮儲戶問卷調查顯示,居民對未來物價預期指數達到40.2%,是1999年調查以來的次高水平。此外,公眾對通脹的感受主要基于經常購買商品的價格,當前價格上漲最快的肉禽蛋是居民日常消費的重要商品,因此居民感受到的通脹可能高于實際通脹水平。當“感受通脹”大于“實際通脹”時,價格預期可能進一步被推高。
央行表示,總的來看,在全球通脹壓力上升的背景下,中國目前更需關注食品等漲價向一般消費品傳導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