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來,中國與國際間的經貿往來日益密切,中國的進出口總額連年創出新高。隨著中國逐步成為“世界工廠”地位的確立與鞏固,我國借助人力資源優勢迅速在國內形成了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產業結構。由于內在原材料資源的匱乏,中國在國際貿易結構中存在著高出低進(出口大于進口)與高進低出(高價進口原材料低價出口產成品)的矛盾。近年來,中國在原材料領域的對外貿易依存度不斷提高,不斷從國際上高價進口原材料,并借助廉價勞動力成本以相對于國際市場較低的價格出口產成品。美元貶值導致原材料價格大幅走高,而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幅度不足,在國內引發了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壓力。而我國快速增長的出口,導致國內供給轉向國外,國內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從而極易在國內誘發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因此,美元貶值最大的受益者肯定是美國,而最大的受害者極有可能是中國!
有別于上個世紀80-90年代的需求拉動型的通貨膨脹,此次通脹壓力更多的表現為成本推動型,其背后誘因是以石油為代表的基礎原材料價格上漲和房地產價格上漲,而美元持續疲軟并扮演國際央行角色,正在輸出并制造全球性通脹。因此,此輪通脹壓力所面臨的國內形勢和國際環境也比以往表現的更為復雜,治理的難度也在加大。我們提出應對目前通脹壓力的措施主要有四點:一是盡快把短期利率由負利率調到正利率,二是提高人民幣匯率彈性,加快人民幣資本項目開放。三是加強綜合調控,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并舉。四是加強產業結構調整,解決進出口貿易的高出低進與高進低出的矛盾,遏制房地產價格過快過猛上漲。
關于加大利率的升息幅度,可以考慮加息54個基點,再觀察一段時間,如果通脹壓力及固定資產投資過熱現象仍然得不到有效緩解,則可考慮再提高加息幅度進行加息,這樣可以盡快彌平負利率,把短期利率調整到正利率狀態。
加快人民幣資本項目對外開放,同時提高人民幣匯率彈性,以歐元作為參照,人民幣兌美元應當還有30%的升值空間。加快資本項目對外開放促進人民幣外流,港股直通車堪當重任。人民幣對外投資渠道的拓寬,有利于抑制國內資產價格泡沫,緩解國際收支順差及外匯占款壓力,并且人民幣兌美元升值速度的加快可以緩解國際原材料上漲壓力,有利于減輕國內加工貿易企業的成本壓力,從各個方面緩解通脹壓力。
在貨幣政策效果欠佳時,可以結合財政政策對宏觀經濟進行調控。
若想從根本上遏制通貨膨脹,國家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中國作為“世界工廠”不能僅僅滿足于做低附加值商品的加工工廠,需要提高自主品牌的生產能力,促進產業升級,調整進出口關稅及退稅政策,鼓勵自主品牌,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出口。同時,應當調整產業投資結構,目前房地產等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運用利率手段和稅收政策調控房地產市場,從而遏制房地產價格上漲,緩解固定資產投資過熱現象,遠離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