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顯示,去年我國油料種植面積3.45億畝,比上年減少1337萬畝,比歷史最高的2000年減少2456萬畝。年度植物油產需缺口1155萬噸,自給率僅44.5%,進口食用植物油高達1110萬噸,超過國內生產總量。同時,大豆(4512,-66,-1.44%)加工企業中外資企業控制的產能比重偏高,這些企業又掌控了我國大部分大豆進口貨源。
在這種情況下,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這份意見提出,油料生產和供給必須堅持立足國內,同時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滿足需求的不斷增長。發展油料生產要避免與糧食、棉花(14815,-20,-0.13%)爭地,把重點放在主攻單產上,同時要調整品質結構和區域布局,著力培育東北及內蒙古高油大豆、長江流域“雙低”(低芥酸、低硫苷)油菜、黃淮海榨油花生以及特色油料等優勢產業帶。力爭到2010年,我國油料種植面積比2006年擴大6%左右,總產量增長14%左右。
油料良種推廣進一步擴大
農業部有關負責人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說,今后國家將進一步擴大油料良種推廣補貼規模和作物范圍。其中包括:
擴大大豆良種補貼規模。這位負責人說,大豆雖然統計在糧食里,但實際用途與油菜等油料作物一致,是我國重要的油料作物。大豆良種補貼項目實施5年來,項目區平均畝產達到了175公斤左右,大豆含油率也明顯提高。為促進我國大豆穩定發展,2008年大豆良種補貼規模擬由目前的1000萬畝擴大到4000萬畝。繼續補貼東北三省和內蒙古高油大豆。
新增油菜良種推廣補貼。油菜是我國重要油料作物,折油產量占國產油料折油產量的一半左右,居各作物之首。為鼓勵長江流域利用冬閑田擴大油菜種植面積,提高品質和產量,從2007年開始,實施油菜良種補貼,補貼區域為長江流域“雙低”油菜優勢區(包括四川、貴州、重慶、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江蘇、浙江),中央財政對農民種植油菜給予每畝10元補貼。
油料生產基地建設是一項重要工作。這位負責人表示,“十一五”期間國家將擴大油料生產基地建設資金規模,在東北三省及內蒙古自治區大豆產區、長江流域油菜產區建設一批生產基地,重點改善良種繁育和農田基礎設施條件,全面提高油料綜合生產能力。
同時,“十一五”期間,國家將積極引導一批生產規模較大、效益較好的油脂加工企業,在主產區建立原料生產基地,與農戶簽訂產銷訂單,開發低芥酸菜子油、優質豆油(9418,-248,-2.57%)、花生油及其他精深加工產品。積極支持“企業+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繼續扶持各種形式的產銷銜接活動,大力推進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努力提高油料生產組織化程度。
國家還將增加油料作物“種子工程”等項目投入,積極推進國家大豆作物改良中心和大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設,擇優支持油料品種培育與產業化,推動優質油料新品種繁育及其產業化示范工程建設。加快高產、優質、高效、多抗的新品種培育,加強相關配套技術集成創新,加快建設油料作物育種技術平臺和新品種產業化基地。
多項政策促油料穩定增長
實行機械化生產是油菜生產穩定發展的重要保證。這位負責人對此表示,國家將進一步增加農機具購置補貼項目資金規模,支持發展油料作物生產機械化。積極支持油料播種、收獲機械研究和開發,結合機械作業調整油料品種選育目標,推進油料生產機械化,切實解決油料生產勞動強度大、費工費時問題。抓緊啟動重點油菜產區全程機械化工作試點。
此外,國家制定的扶持政策措施還包括:逐步將油料生產納入農業保險范圍并給予保費補貼;繼續支持大豆、豆油、菜子油期貨交易;堅持食用優先,嚴格控制油菜轉化生物柴油項目;從緊控制油料和食用植物油出口等。
這位負責人表示,通過這些政策措施的實施,確保到“十一五”末實現:
――適當恢復種植面積。按照糧棉油統籌發展的思路,開發長江流域冬閑田擴大油菜種植面積;東北及黃淮海地區通過合理輪作、間作套種等途徑適當恢復大豆種植面積。
――努力提高產量。提高單產是實現我國油料穩定增長的主要途徑,通過加快油料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努力提高油料單產水平,力爭到“十一五”末,我國油料平均單產提高6%左右;總產量增幅達到14%左右。
――大力改善品質。使油料和大豆含油率提高2個百分點。
相關鏈接
食用油巨頭積聚漲價沖動
放眼望去,超市貨架上排滿百元貴油,消費者不禁發問:往后食用油會不會更貴?生產企業眾口一詞:是原料成本上漲抬高了食用油價。然而,除了原料漲價,還有多少隱性因素在助推著油價上漲?
知名食用油企業欲再漲價
國家發改委、國家糧食局日前已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加強市場價格監督檢查,加強市場調控。不少消費者都將此理解為安民告示,認為食用油價有望穩定。
然而,一紙通知對于市場價格究竟能產生多大的影響力呢?目前,來自國內幾大知名食用油品牌生產企業的信息顯示,不排除再漲價的可能。嘉里糧油(深圳)有限公司公共事業部部長束建群表示,企業對于通知十分重視,但價格最終還得由市場供需關系決定,受原料價格等因素影響,終端售價是一系列因素綜合作用后的一種結果。深圳南順油脂公關經理馬曉梅也說,漲不漲要研究實際情況來定。
前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院長陳永泉教授認為:“食用油價格是由市場因素決定的。”
據日前由中國農業部發布的2007年9月油料市場監測信息顯示,9月份國際大豆期貨行情創下3年來最高水平,豆油期貨也創歷史新高。9月底鄭州糧食批發市場二級花生仁批發價格8030元/噸,同比高36%。截至今年10月,我國食用油零售價同比高出30%,基本與原料漲幅同步。
消費者疑企業串通漲價
自今年4月起,廣州市場上的花生油價格一共漲了4輪,每次總是由大品牌挑頭提價一成左右,小品牌再一窩蜂跟著漲起來。“反正我們看到的就是大小品牌一起漲,還一漲再漲,不知他們是不是串通好的。”消費者李女士質疑。
油脂經銷商張先生介紹,前幾回漲價差不多每回都是在同一個星期里先后收到幾個大廠家的調價通知,調的幅度各有不同。生產企業一次次抱團提價,步調統一,不禁讓人懷疑有串謀抬價之嫌。
業內知情人士分析,大品牌調價留出空間,讓一些同樣有漲價訴求但本來沒有調價能力的小品牌也搭了順風車,于是出現抱團上漲。“企業串通也許說不上,不過漲價確實已經成為一種行業默契”。
甚至有傳聞稱,眼下幾家食用油巨頭又在共同商議下一步漲價的事。
對此,馬曉梅回應:“沒有這事,怎么可能一起商量呢?也有聽說其他品牌調價,但不了解,我們自己做自己的事。”魯花集團廣州大區品牌經理倪循陽表示:“反正我們暫時不漲了,別人的事不清楚,每家企業情況都不同,不可能共同來研究漲價,而且那是國家不允許的。”
據倪循陽介紹,其實不同的企業同步調價非常正常。“企業最大的漲價壓力就是原料價格,大家都是統一到市場里去采購原料,共同面臨漲價的問題。至于接連幾次調價,是因為原料價格一直在漲”。
商家囤貨逼緊供需
除了原料問題,是否還有其他被忽略的原因也在助推食用油價格上漲?由價格上漲預期導致的供不應求正在加劇,對價格上漲也提供了支持。
據促銷員反映,最近不少消費者都喜歡一次多買一兩桶油,有的甚至成箱買油囤積,相對便宜的油賣得最快,“每天要不停補貨累得腰酸背痛”。
另據超市采購人員透露,食用油再漲價的壓力已迫使他們將年底的團購采購提前,因為團購的訂單都是一早簽下的,不像零售可以隨時調價,越往后拖就越要虧得厲害了。
倪循陽介紹,今年前三季度魯花廣州大區的銷量同比增長了50%,很多銷售公司、經銷企業都到總部去搶貨,企業生產供不應求。
忙著囤貨的還有渠道流通商。據多年從事食用油批發經營的張先生表示,現在囤貨在批發流通環節中不少見。“油價貴起來以后,那些相對便宜的二三線品牌開始熱賣。大品牌不用擔心,可小品牌不一樣,怕斷貨呀,要是那樣我這生意就沒法兒做了!所以,每做一批都得留一些防備。”經了解,生產小品牌的工廠多數都是中小型企業,產能有限,突如其來的銷售熱一下子就拉出供應缺口。
據透露,還有部分商販抱著囤積居奇的心態,看著漲價一邊增加進貨一邊卻控制發貨,把上一批較低價位時進的貨留到下一次提價再出。 (陳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