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G20會議中,周小川行長首次公開表示中國“嘗試支持強勢美元”,隨后在中歐峰會、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中,中國都堅持了支持強勢美元的立場,同時人民幣在2007年底之前升值相對緩慢,但在2008年初前后伴隨國內CPI高企,人民幣出現了一波強勢上漲走勢,這中間的邏輯關系是理解人民幣升值反映實質經濟數據的關鍵所在。
CPI高企在匯率中的反映
年底前后,歐美五大央行聯合對市場注資,結果是推動各國CPI數據走高,第二輪通脹壓力加大,對此歐洲央行立場十分堅決,其結果就是歐元對美元頑強上升。同時前期國際油價突破100美元關口,國際農產品期貨也頑強上漲,這樣原油和農產品價格上漲帶來的通脹壓力反映到各國經濟中,就是CPI數據走高,而中國也延續了去年以來的CPI數據高企的形勢。
CPI數據高企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使之不僅快速升值,而且幾乎沒有大的波動,最大程度地化解了市場短期力量對人民幣匯率走勢的影響,使波動性表現為單邊上揚趨勢。其實回顧2007年人民幣升值的整個過程,凡是伴隨CPI走高的區間,人民幣匯率都表現為單邊波動上揚,大的回落調整都是在CPI數據壓力緩解的情況下發生的,因此所謂“CPI高企是近期人民幣上揚的一個因素”,主要是指其表現強勁的單邊波動性。
升值與實質經濟數據
受次貸危機影響,去年第四季度全球經濟形勢表現出很大的不確定性,歐美對經濟增長前景憂心忡忡,但是卻都不約而同地指出,新興市場經濟增長十分強勁,一定程度上,新興市場增長成為歐美緩解次貸危機沖擊的依賴,其中尤其是中國經濟增長表現強勁搶眼。盡管歐美對此又羨又妒,但中歐峰會和中美戰略經濟對話都給予歐美彌補貿易逆差的機會,所以與其說這是新興市場自身潛力的發揮,倒不如說次貸危機大潮落下顯露出來的新興市場礁石,成為歐美的救命稻草。
這種經濟增長和貿易數據反映在人民幣匯率走勢上,必然帶來巨大的上漲動力,尤其是圣誕節和元旦是歐美傳統采購時期,中國制造的需求十分強勁,出口增長也是推升人民幣的重要因素,因此人民幣匯率出現一波強勁上漲是在意料之中的。從這些角度來看,“支持強勢美元”并非將人民幣匯率限定在一個區間之內,而是指人民幣升值不會跟美元貶值亦步亦趨,在速度上有差距,在幅度上也有差別。
人民幣匯率彈性須加大
如上所述,盡管人民幣出現一波強勁上揚,CPI高企也反映在近期升值中,但是與美元貶值相比仍有差距和差別,特別是與美元指數的波動性相比,人民幣匯率的彈性遠遠不足,但是這種前景未來可能會顯著改變。周小川行長指出人民幣匯率反映實質經濟數據之后,可能預示人民幣匯改進入新的階段,下一步人民幣匯率的走勢可能更多地依賴實質經濟數據的變動,或者說與實際經濟的聯系更加密切,這是一個完全新的階段。
如果2008年控制通脹的措施有效,通脹壓力得以較大緩解,首先CPI推動人民幣匯率單邊波動的趨勢會得以扭轉,受實質經濟數據的影響,人民幣會表現出更大程度上的波動性,而且這種波動性必然是兩個方向的,也即所謂的人民幣匯率彈性會顯著加大。
此外,如果國際原油和農產品價格走勢出現劇烈波動,并推動外匯市場劇烈變化,最終也會影響到人民幣匯率的波動性,或者說人民幣匯率的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