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突襲 糧企重創
“頭疼。”一說起2008年出口業務的發展,汪副經理就顯得很煩躁。“湖北糧油進出口公司的外貿業務中,大米出口占到了很大比例,大部分是直接銷往歐洲、東南亞等地區。本來在整個出口過程中,糧食出口退稅是用來補貼增加的成本,但是現在突然全部取消了,這就讓以后的業務沒法做了。”汪副經理說。
他向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公司利潤率為4%,處于一般水平。但是這次取消的糧食出口退稅的退稅率均在5%到13%左右,拋開出口關稅的調高先不說,僅取消糧食出口退稅一項就直接會導致公司業務由盈利變虧損。
“國家給出口企業留的余地很小。”汪副經理還告訴記者,雖然在公布的政策中尚給糧食加工出口企業留了一條“后路”:對于2007年12月20日以前簽訂的價格不可更改的合同,可以在2007年12月31日前到稅務機關備案,在2008年2月29日前準予按調整前的出口退稅執行。但是由于擔心在2008年3月之前,出現糧食“搶出口”情況,影響政策調控效果,國家還打了一劑預防針——加征臨時出口關稅。
記者通過綜合分析糧食出口退稅和出口關稅兩項政策的變化,大致計算出了從2008年1月1日起,中國糧食出口成本的提高比例:小麥出口成本將增加33%,面粉出口成本增加38%,玉米、稻谷、大米出口成本增加18%,玉米、稻谷制粉出口成本增加23%。
此外,我國政府還決定從今年1月起,對小麥粉、玉米粉、大米粉等糧食制粉實行出口配額許可證管理。
汪副經理表示,無論哪個公司,也不可能自身“消化”這樣大的一個損失。
其實,與湖北糧油進出口公司一樣深受政策壓力企業還有很多。江蘇糧油食品進出口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張瑾表示,退稅政策調整對糧食及其相關制品的出口影響非常大。整個出口格局將會重新的整合。在這種艱難的條件下,盈利良好企業會“吃掉”盈利不佳企業的市場份額,并產生分化——盈利好的公司將會通過各種措施減小損失,大多數企業會面臨虧本,另外一部分企業則直接倒閉。總之有一點不變,所有糧食出口公司都會在此次政策調整下或多或少的受到影響。
“2006年10月,麻油退稅稅率從13%調整到了5%,現在公司的麻油出口基本做不起來。而 這次調整恐怕也難以避免糧油出口市場的縮水。”張瑾說。
保證國內供應 顯示調控決心
“這次政策調整充分顯示了國家控制糧價的決心,但是從控制出口方面入手,就苦了從事出口生意的公司。”汪副經理認為。
對于國家此次下如此重手控制糧食出口,雖然很多企業怨聲載道,但是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宏觀室主任袁剛明卻認為對整個國內發展來說,是恰到好處。首先,糧價在推動物價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糧價的上漲來源于大量出口。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2007年我國11月份CPI同比漲幅達到6.9%,已經接近1996年底的水平,其中糧食價格上漲6.6%,而食品類價格輪番上漲和成品油調價的擴散效應成為主推力量。
2007年以來我國部分糧食商品出口增長迅猛,有必要采取措施及時控制。最新海關統計顯示,1月至11月,我國玉米出口487萬噸,同比增加85.3%,大豆出口400000噸,同比增加23.8%,大米累計出口113萬噸,同比增加5.8%,小麥累計出口184.7萬噸,同比增加206.51%。這樣迅猛的增長數字顯然不正常,給國內供應會帶來很大壓力。
“我國糧食近幾年來,一直都是生產過剩,但是由于大量出口以及用做工業源料使用后,盡管糧食的價格沒有直接被體現出來,飼料的價格卻大幅上漲,源料豬肉的價格也隨之瘋漲起來了。所以,糧食出口就是此輪CPI增長過快的源頭。”袁剛明說。
袁剛明認為,目前,世界糧食價格處在歷史高位,而中國糧食生產5年來雖然豐收,卻并沒有取得價格上的大突破,反而面臨耕地減少、自然災害頻繁、農民種糧積極性下降等問題,而由于國內糧價與國際市場存在很大落差,許多糧油企業為了獲得更高的利潤,更愿將糧食出口到國外。一方面使國內糧食供應更加緊張,產生更大的缺口;另一方面,我國又不得不通過進口去補缺口,不僅將支付更高的價格,更重要的是,危及了我國的糧食安全。
“國際糧價是大漲了,但是中國糧企不能為了逐利大量出口,這就要出臺政策加以控制,否則必將導致國內糧食供應不足,糧價攀高,以及像豬肉、雞蛋等糧食相關產品價格的飛漲。”袁剛明認為控制糧食出口是考慮了中國發展的整個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