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物價飛漲的同時,我們看到兩個奇怪現象:越是貨幣升值預期強烈的國家物價漲得越兇,那些出口順差過大的國家和生活必需品嚴重依賴進口的國家正在遭受物價上漲以及貨幣升值的雙重壓力。
目前,沙特的官方通脹率已達到6.8%。俄羅斯、阿聯酋、巴林和卡塔爾等重要產油國的通脹率也都達到兩位數;另外一個現象是,美國(可能還包括日本)的貨幣政策完全是“以世界出口國為壑”。為了增加出口——減少自己的雙赤字,少付一點點借款利息,他們不惜容忍自己的貨幣大幅度貶值(或者不讓自己的貨幣升值)。目前的情形是,一些依賴出口順差賺取美元的國家已經對美元的大幅度貶值無可奈何,只能看著自己辛苦積攢的美元被美國大量增發的票子所“稀釋”。
貨幣似乎是升值了,而貨幣的國內購買力卻大幅度地貶值;美元儲備雖然增加了,但卻趕不上美元貶值的速度。這是很多國家面臨的痛苦現實。
通貨膨脹,美元大幅度貶值,世界貨幣體系嚴重失衡。這實際是發達國家對大多數新興市場國家發出的挑戰——貨幣戰爭已經發端。
與大多數出口國對立的無疑是美國,拉動全球物價飛漲的始作俑者也是美國。美國明明知道美元的大幅度貶值肯定將刺激基礎商品和能源價格的大漲,卻仍然堅持弱勢美元政策。更嚴重的問題是,目前世界貨幣體系是美國等西方大國所設計并“操控”的。美國希望美元貶值,歐洲以及日本的“綏靖”貨幣政策也助推了美元大幅度貶值。他們知道,雖然在美元大幅度貶值的過程中,自己的國家可能也會受苦,但更大的苦難一定是由發展中國家(新興經濟體)所承受。
怎么辦?石油出口國的辦法就是順勢操作,讓石油價格大漲,將物價上漲的壓力轉移到發達國家——他們已經發出減少石油出口的信號,放任石油價格大漲;美元儲備相對少一點的國家則準備進一步減少美元儲備,甚至提出出口結算不要美元的口號。俄羅斯即將宣布出口石油必須用盧布結算的“應戰宣言”。相對這些國家,我們似乎更被動,因為我們沒有“硬出口”,而且美元儲備比誰都多。
但是,中國人并非永遠“受制于人”,我們的武器同樣是出口——讓“中國制造”全面提價。不能讓發達國家在享受廉價中國商品的同時,反而指責中國的人民幣沒有大幅度升值。
美國之所以讓美元大幅度貶值,借口就是所謂次貸危機以及可能引發的全面經濟衰退。既然發達國家可以容忍美國的借口,為什么不能容許我們對通脹宣戰呢?
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最大危險就是通脹,應對美元大幅度貶值的招數也要在對付通脹上找。所謂以“抑制通貨膨脹”為貨幣政策目標就是指,在抑制通貨膨脹和刺激經濟增長的雙重目標之間再不能反復權衡,猶豫不決了。而當前抑制通貨膨脹的武器不是大幅度加息,或者繼續提高準備金率——當然也是手段。中國應當考慮人民幣一次性大幅度升值,升值幅度要趕在通脹前面,要趕在美元大幅度貶值前面。要讓發達國家都感受到壓力,同時聲明,中國這樣做是被迫的,也是一些國家所希望的,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是由他們首先挑起的。
當然,人民幣大幅度升值肯定會導致出口量的下滑,但出口額未必下滑。而且,隨著西方國家逐漸適應“中國制造”的價格提高——就像他們逐漸適應石油價格的大幅度提高一樣,中國產品照樣是搶手貨。